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现代迷信心理颇为明显,尤其表现在迷信动机方面,其次为迷信信念;从迷信程度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迷信程度总体呈现中等偏低;从问卷的平均值来看,大学生在迷信动机问卷上的平均分最高,其次为迷信信念,最后为迷信行为。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现代迷信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予以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干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育;在心理学方面要完善心理咨询的服务,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科普工作;在社会学方面除了要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应从课堂、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声东击西加强教育,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
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作者认为迷信是由于人们对关系自身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认知失调造成的,是为降低失调以虚幻的想象来代替现实,从幻化的世界中寻找解脱的结果。另外联结性学习理论和心理场理论也能够解释迷信心理的形成。迷信的心理安慰功能主要表现:使失衡的心理得到补偿,建立新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和增强自信,其本质是负性的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3.
迷信是人类在早期阶段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曾发挥着和科学同样重要的作用.迷信心理并非因为迷信思想的存在而存在,而是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习惯导致的,可以说是由于人类本能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迷信的起源与迷信形成的心理学机制,阐明迷信心理的实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制造、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表现为三个方面:用法术抵御枪炮的原始动机、争取民众支持的动机和自我辩解的动机。分析义和团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有助于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义和团迷信行为。  相似文献   

5.
迷信谚语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身份认同、劝诫人生、心理安慰、心理暗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部分。英语谚语分为与生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健康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婚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动物相关的迷信谚语;起劝诫作用的迷信谚语。通过对这几类谚语的梳理,可以对英语迷信谚语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有利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现代迷信的本质、特征和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界定迷信的概念和揭示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认为迷信并非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迷信在本质上是人们对自身的命运、运气的一种非理性的信仰和活动,现代迷信的存在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7.
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 ,揭示了现代迷信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根源 ,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对抵制与消除现代迷信 ,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四点操作性的策略 :全面净化社会环境 ,减少“伪科学”的心理污染 ;丰富心理咨询形式 ,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 ;重视心理科普工作 ,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修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员性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应用CNKI检索近20年来中国学者在宗教心理、民俗心理、迷信心理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总结国内学者对宗教、民俗、迷信心理的研究成果,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从分析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揭示了现代迷信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根源,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对抵制与消除现代迷信,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四点操作性的策略:全面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伪科学”的心理污染;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重视心理科普工作,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修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性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0.
笔者的社会调查显示,当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有迷信心理和行为.“无神论”在高校的失落,与马克思主义的失落、转型期社会的迷惘、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和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等社会原因有关,此外还有校内原因和大学生个体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采用双重叙事策略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进行了想像性建构:以他者化叙事策略来表现中国文化中落后、封闭、迷信的一面;以认同化叙事策略突出中国文化中神奇、英勇和理智的一面。双重叙事策略反映了华裔美国作家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2.
在谶纬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从“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出发,将谶纬与经典区分开来,其目的是给后世文学正本清源;同时他又自觉地认识到谶纬的文学价值,提出“酌乎纬”的主张。其“正纬”,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而且是用文学理论家所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进行的,明显地高于时人。  相似文献   

13.
封建制度长期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小镇,旧道德、旧观念、旧习俗已牢牢地占据了人们愚昧、麻木、迷信的心灵。“吃人”与“被吃”反复上演。萧红继承了鲁迅的创作精神,对国民性格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学是民族灵魂的书写,善恶美丑、人性人情的复杂多样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化、普遍性、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代沟理论下的农村亲子关系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子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夫妻关系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但不同的是,亲子关系联系的是年龄、心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生活环境、生活阅历都非常不相同的两代人.亲子关系研究必然有自身独特的视角,代沟理论正是符合亲子关系特点的理论之一.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和宽容的眼光、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亲代的继续社会化,是改变农村亲子关系现状,消除代际对立,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人的心理有着同质异构的关系。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既能老有所为,也能调动积极的创造精神,进行包括完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心理整合,以实现心理结构的完善;进行包括情感的启示、人生体验的领悟、哲理的自觉渗透的行为调节,以实现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所参与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在心理整合和行为调节这二者的有机统一和展开之中,逐步消除和弥补心理上的某种缺憾或失落,获得心理素质的养护与提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Three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 and trial stimulus lighting conditions on keypeck autoshaping in pigeons. White illumination of a response key before food presentation readily produced keypecking in a brightly lit chamber but failed to do so in a chamber without house illumination (Experiments I and III). Keypecking in a darkened cubicle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and the facilitatory effect of a houselight decreased as the keylight stimulus was varied from a color change (Experiment II) to a feature change (Experiment III). These findings support a “cue localization” hypothesis of autoshaping. according to which reinforcement signals select specific behaviors for expression and direct these behaviors toward the source of stimulation. This account was extended to superstitious and operant conditioning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7.
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钟启泉 《教育研究》2005,26(5):36-42,49
教学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以这种活动作为源泉,引发学生的文化性发展。学生的活动得以形成的基本理论——“活动理论”,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活动与意识动态联系的观点,综合了理解人类行为的多种学术领域,发展出超越“个体”与“环境”的二元论的“活动”概念。建构性教学的“活动理论”是实践“学习者共同体”的理论框架,可以为我国新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制度的确立,归根结底为学校的合作文化的重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角度提出了消除其逆反心理的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依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附心理是阻碍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扭曲人格。它不是不可消除的。本文分析了女大学生依附心理的表现、根源及其危害性 ,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从心理需要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学生早恋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学生早恋的相应对策。早恋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过早满足的必然。应该尊重青少年学生的情爱需要,帮助他们实现心理发展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