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宋轶玮 《科教文汇》2014,(32):141-143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无可避免地被卷入现代技术狂潮之中。技术时代中社会自行运作出一整套控制体制,把人紧紧束缚在技术运作的体系中,通过工具化了的教育对学生实施显性或隐性的控制,运用时间表、奖惩、考试等规训手段对学生进行排序、甄别并分配到社会预定的位置,使学生成为被塑造的对象,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影响。技术时代中教育工具化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是本文研究的指向所在。  相似文献   

2.
李惠 《科教文汇》2009,(33):3-4
计算机网络以光一般的速度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把地球变为了地球村,人类个体几乎成了村民,成为了时代的产物——网络人。也即网络主体。网络主体充分发挥着人的主体性,他们在理想的环境中利用交往媒介进行着充分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对等互动,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主体性的人,其劣根性也必然会随着主体性的发挥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需要网络主体的主体性的发达,需要社会的进步,但如今我们又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网络主体的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即时通讯的发展与普及极大的便捷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人的主体性在技术的辅助下得以更为有利的发扬。然而随着即时通讯的虚拟性沟通日益广播,人们对即时通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的主体性也面临着消减弱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饭圈”文化的兴起,“饭圈”消费乱象丛生。以资本增殖为价值导向的资本的消费逻辑对“饭圈”的宰制是其消费乱象产生的内生动因,资本的欲望逻辑取代粉丝消费的需求逻辑。资本对“饭圈”消费逻辑的控制主要以显隐两条逻辑主线展开,一是通过非强制的诱导消费、非理性的娱乐消费以及无限度的消费欲望鼓吹引导粉丝虚假消费,从而实现显性控制;二是以消费的符号崇拜和泛化的商品意识削弱人的主体性,从而在“饭圈”消费意识形态层面实施隐性控制。“饭圈”消费乱象亟待破除,必须正确认识并克服资本对“饭圈”消费逻辑的宰制,打破消费的符号崇拜,鼓励“饭圈”个性的发展,促进“饭圈”消费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孙美玲 《科教文汇》2011,(21):23-24
人既是现实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然而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弱化,甚至是丧失的危险,因此构筑大学生在网络境遇下的主体性成为网络德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增进积极情感体验、培育积极人格和促成积极社会组织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社会组织是激发大学生主体性道德需要、唤起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意识、发展大学生主体性道德能力和培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积极人格的实质即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以积极心理学为视域,实施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模式,是道德教育的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何以成为人本主义的杀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性的确定决定了只有人本主义才能作为人类价值的中轴,科学技术只能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一种确证,这是人本主义的初衷,然而不加规约的科学技术必然会造成对人本主义的挤压。只有基于人本主义的中轴,对科学技术进行人本主义规约才能消解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制,惟有如此,人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在科学技术的再次确证下继续向前延伸。  相似文献   

8.
徐华  李应伟 《科教文汇》2012,(32):19-2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而来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性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间性属于哲学范畴,用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黄鑫  王洁 《科教文汇》2009,(33):133-134
主体性教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主流.是时代发展的莆要。文章认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主体性素质,改革英语应试教育模式,适应高职学生在专业工作领域真正应用英语的需要,并对如何设计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克隆技术引发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方面革命性变革 ,对人的主体性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克隆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正负效应 ,为人们理性分析克隆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1.
音乐审美教育与特定时代的哲学与美学发展思潮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哲学与美学发展的主体间性转向,建立在"主客二分"认识论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思维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必将面临着挑战,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教育是当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极为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梳理.重点研究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本质等方面的特征,总结归纳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是人的主体性特征,在这一哲学基础的指导下分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关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必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鹏 《大众科技》2005,(6):160-160,F0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高档消费品.在当今消费时代,文章通过对"奢侈消费"和"勤俭节约"内涵进一步的理解,指出了"奢侈消费"与"勤俭节约"并不矛盾.认为应该把二者纳入统一的视野,进行了全面动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体闲意识呈现多样性、艺术性.人们重视视听享受,利用科学技术对自身进行自我塑造,把大自然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对旅游景点赋予更多的人文意味.从现代人的消费方式可以见出其审芙理想越来越体现出对生态美、和谐蔓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6.
从康德开始真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在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中陷入了困境。为克服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的局限,尼采以权力意志取代理性作为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理论重构的基础,这进一步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尼采的这一重建人的主体性的理路,是一份值得珍视和需要合理对待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诉求人与非人类的价值平等性,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另一方面消解人的主体性,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反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自在性;无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因而无视实践的受动性决定了人类呵护自然的必要性,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论的认识论症结;自然的价值是实践中的生成与创造,主体性与属人性是价值范畴的本质属性;因此,为了树立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更应该彰显人的主体性———作为“存在的看护者”或“守护者”的主体性,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高平 《今日科苑》2010,(8):344-344
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以交往理论作为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以前人的研究为根基,试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体育教学目的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征及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文化下的文学场已非传统社会"为艺术而艺术"的场域范畴,媒体浪潮的冲击下,文学场域的自主性正在动摇,现从"场域"理论出发,考察文学场的生成及其逻辑法则,探讨文学场在消费时代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20.
需求是消费的动力,也是设计的原点,所以设计要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自然尺度出发,结合时代要求,更从心理的角度进行需求的关照,需求是人的需求,需求是设计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