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媒体对于这次地震的客观、积极的报道,得到了包括以灾难报道见长的西方新闻界的赞誉。从媒体介入后,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推动作用来看,中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模式得到了肯定,“总体上看,这场灾难依然是政府信息公开史、传媒灾难报道史、公民慈善凝聚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随着<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对于自然灾难事件的报道日趋透明.从雪灾到矿难,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吉林水灾到舟曲泥石流,大量的煤介报道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是媒介权力的实现过程.本文重在探讨自然灾难报道放开后媒介权力的实现问题,认清媒介权力的性质和媒介权力实现的意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震撼,巨大的灾难对于媒体同样是一场考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媒体获得空前报道自由度的同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就灾难报道而言,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媒体突然面对灾难中大量的、公开的、新鲜的甚至是真假莫辨的消息时,能否把握住报道的平衡,检验着报人的思辨能力、媒体的认知高度、新闻操作手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震撼,巨大的灾难对于媒体同样是一场考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媒体获得空前报道自由度的同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就灾难报道而言,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媒体突然面对灾难中大量的、公开的,新鲜的甚至是真假莫辨的消息时,能否把握住报道的平衡,检验着报人的思辨能力、媒体的认知高度、新闻操作手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5.
与以往灾难、灾情报道不同的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本文主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央视这次灾难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媒体报道第一次有了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的支持。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内灾难事件的报道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理,送审、“宁慢勿抢、准确第一”、报道内外有别等原则,使得灾难报道谨慎有余而透明不足。  相似文献   

8.
彭波 《传媒》2009,(12)
(本刊讯 记者彭波)2008年以来,随着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中国传媒业大环境日益公开、透明.同期我国经历了南方雪灾、大小矿难以及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灾难.多难兴邦,中国媒体也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中历练着自身的应急能力,汶川地震报道就是<条例>公布后的一次成功实践.但由于灾难报道的特殊性以及媒体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8,(12):45-4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尽最大可能公布灾情与救援信息,的确如境外媒体评价的那样:“此次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10.
在汶川大地震中,以央视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电视媒体以无间断直播的方式对灾情和救援工作进行了直播。这次电视直播迅速快捷,第一时间满足了受众对于灾难信息的迫切需求,密集的动态报道表明了中国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媒体形成了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08,(7):9-9
汶川大地震,使中国媒体实现了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让受众看到了新闻开放与记者使命感的高度结合,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水平及能力。 政府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地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堪称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充分保证和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2.
媒体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应坚持什么样的传播策略?2003年春的非典危机使媒体有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信息公开是一柄双刃剑,媒体有了充分自主权的同时,更应该负起对受众、对社会的责任。采取一种更具理性的态度去报道真相。科学地引导舆论,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3.
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新闻人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被空前激发出来。这次灾难的信息公开,有媒体称之为伟大的透明与中国的成人礼。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也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界的一次精神洗礼和专业锤炼。  相似文献   

14.
从2007年11月1号颁布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到今年5月1号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这个在非典期间被推到风口浪尖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并且终于被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确定下来。然而,信息的公开并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的。探索如何在坚持信息公开的同时做到引导积极的舆论导向,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特别足应对灾难事件这种特殊的社会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灾难新闻报道的及时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不再受到任何约束,因为离开了必要的边界,报道可酿成"新闻酷刑"或"正义的恶",甚至会惹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灾难新闻报道的及时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不再受到任何约束,因为离开了必要的边界,报道可酿成“新闻酷刑”或“正义的恶”,甚至会惹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7.
曹菲 《青年记者》2014,(2):43-44
如果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于多年未曾经历巨灾报道的新闻媒体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那么2013年的芦山地震则是对新闻媒体灾难报道能力的检验。五年间信息传播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以其及时、快捷、图文并茂等特性,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优势?本文结合《南方日报》的报道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事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土壤的培育,我国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而执政理念的开放包容与政府信息的逐步公开正是新闻专业主义回归的原因,汶川地震等事件表明了今天的政府在灾难面前信息共享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媒体更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递信息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事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土壤的培育,我国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而执政理念的开放包容与政府信息的逐步公开正是新闻专业主义回归的原因,汶川地震等事件表明了今天的政府在灾难面前信息共享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媒体更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递信息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