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软科学》2019,(10)
以2010~2015年中国90个经开区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官员任期、晋升压力与经开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与省市主政官员的研究相似,经开区一把手官员任期较短、更替频繁,样本经开区官员平均任期2.56年,任期现象与晋升指挥棒下官员的晋升竞赛有关。二是官员任期与总量经济指标正相关,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晋升压力与经济增长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一方面从官员治理的角度验证了经开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暗含这种晋升竞赛将影响官员任期,助推官员的短视行为,不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沈伟腾  胡求光  余璇 《资源科学》2021,43(5):898-908
理解沿海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行为对于近海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4—2017年中国48个沿海城市近海污染物浓度以及经济增长目标约束数据,考察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财政压力和晋升激励数据,检验了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近海污染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未采用任何约束,施加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会导致无机氮浓度提高约0.020 mg/L,占无机氮浓度均值的比重约为7.17%。由沿海省级到市级经济增长目标的逐级加码幅度每提高1%,近海无机氮浓度将提高约0.007 mg/L,占无机氮浓度均值的比重约为2.51%。上述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和逐级加码均会加剧近海污染。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近海污染的影响会因财政压力以及官员晋升激励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面临高财政压力以及主政官员具有高晋升激励的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以及逐级加码对近海环境的不利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地级市数据,利用官员任期考察晋升激励对地方政府科技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多维绩效考核下,地方官员在任期内会策略性“安排”政府科技支出,官员任期和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呈U形关系,转折点出现在官员上任的第5~6年。此外,在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在科技支出方面存在显著的互补型策略互动,且在官员第一任期时的政府科技支出反应系数明显高于官员第二任期时的科技支出反应系数,即在官员晋升激励更强的时期,地方政府科技支出竞争更激烈,说明在相对绩效考核方式下,地方官员会围绕科技创新展开标尺竞争,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改善政府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4.
剖析了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竞争"与"为创新而竞争"对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00-2014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省长与省委书记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Probit模型,实证考察了"为增长而竞争"与"为创新而竞争"对省级地方政府主要官员政治晋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竞争"对官员政治晋升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而"为创新而竞争"则能够显著促进官员的政治晋升,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后建  张宗益 《科学学研究》2014,(5):744-753,755,757
利用大样本微观企业数据,从官员激励视角研究了现行官员任期制度安排下,地方官员任期、腐败对辖区内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从而为地方官员治理、腐败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来自转型国家的微观证据。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地方官员任期和腐败分别与企业研发投入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适当延长官员任期和适度的腐败水平皆有利于促进辖区企业研发投入,而过长的任期和过高水平的腐败则会抑制辖区内企业研发投入,特别地,官员任期会负向调节腐败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官员任期、腐败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市场化进程、产业性质和所有制类型的差异而发生显著变化。本文的结论对于促进地方官员治理、腐败治理和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9,(7):139-144
通过对2009~2015年"泛珠三角"116个地级市政府城投债务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从官员特征的视角,分析市委书记和市长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委书记的个人特征、教育背景均对政府"城投债"的扩张有显著影响,且市委书记和市长的个性特征对"城投债"规模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此外,地级市官员的工作经历、工作背景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无显著相关性,是否在本地晋升则显著相关。优化官员年龄结构与官员搭配,将有助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政府2003-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了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财政与区域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土地财政的正外部性呈现边际递减而负外部性逐渐显现,对区域创新呈现出一种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分析表明,该现象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在较强资源约束和目标压力下以及企业在创新风险和短期收益之间的理性选择。本研究为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理解中国当前国家战略和公共政策执行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山桂  孙昊  王健  吴群 《资源科学》2021,43(1):134-147
在中国,官员的治理水平是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将两者放在同一视域中加以考察,研究官员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有利于从“人本”视角深化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形成机理的认识。本文利用官员交流网络选择并构建样本数据集,采用城市—时间—官员的“三维”固定效应模型分离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中的官员个人效应,并基于官员特征视角分析了官员个人效应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官员个人效应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形成机理中重要的、富有差异的影响因素;②官员学历、平均任期长度、国土系统工作经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全局影响。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学历高、平均任期长、具有国土系统工作经历的官员更倾向于抑制土地出让总量、压低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以及提升工业用地出让价格;③官员基层、高层党委政府的工作经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差异性的局部影响。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垂直交流官员更倾向于增加土地出让总量,从基层提拔的官员更倾向于推升住宅用地出让价格及压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应注意不同特征的官员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中体现出的差异化的个人效应,从“人本”视角出发,可以通过适当的安排,发挥官员个人效应,促进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调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由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区域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布局的关系展开理论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非线性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产业分工布局影响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U型作用,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3586项,会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分工布局的专业化、相关多样化起到促进作用,对产业的无关多样化起到抑制作用,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资本、劳动力资源为主要路径对产业分工布局形成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地方省级官员为例,实证分析了官员更替频率对经济增长和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省级官员的更替频率与辖区人均GDP呈正方向作用关系,与辖区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增长率、工业产能利用率呈反方向作用关系。为提升经济增长率、治理工业产能过剩现象,需要降低地方省级官员的更替频率,进一步完善地方省级官员尤其是省长的晋升考核机制,同时也要推动中国更基础性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发展”居首位的五大发展理念,科技创新投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经济增长目标设置如何影响科技创新投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设置对科技创新投入并非单向线性影响,而是呈U形曲线关系。经济增长目标设置对5类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U形曲线拐点所对应的目标水平。这揭示了经济增长目标设置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非预设结果,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目标设置对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投入异质性效果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深度融合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改进的DEA模型测度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城市的创新绩效,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污染排放(EP)、环境治理(GE)、人居环境(RE)等环境异质性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的创新绩效整体上在波动中稳步提升,且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2)污染排放对沿线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双门槛特征,跨越第二门槛之后,污染排放对沿线城市的创新绩效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3)环境治理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双门槛影响随着城市人均GDP的提高不断增强,而人居环境的正向单门槛影响随着城市人均GDP的提高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研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这其中技术获取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政府补助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供给侧改革加强了这种促进作用;(2)政府补助通过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国内技术购买以及国外技术引进作用于企业创新;(3)国外技术购买在企业创新中产生了一定的负向效应,供给侧改革对其具有一定纠偏作用;(4)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受制于区域的金融效率、产业结构水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提出了优化财政支持模式、注重内部研发投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本文采用卫星反演的人均灯光强度数据计算中国2851个区县21年基尼系数,以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县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能够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结果经过检验后依然稳健;(2)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小、经济发展好的区县,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缩小经济不平等;(3)机制分析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技术效应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来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配置效应通过均衡配置资本要素和边缘配置土地要素来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00—2014年中国各省区省长和省委书记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官员任期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省长任期及其二次项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而省委书记任期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效应呈现出U形特征,且最低点出现在省委书记任期的第405年.稳健性检验结果以及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法的内生性处理结果均支持了这一结论.文章研究结论为优化中国官员治理模式,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内新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兴起,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视角深入探讨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本文以宁波市的序贯发展历程为关注焦点,通过分析并检验其中TFP发展的主要表征、典型路径及关键影响因子,以期总结经验得失,同时亦为提升城市发展TFP提供本土经验和决策启示。以索洛余值法测度宁波市经济增长中的TFP贡献率,研究发现,当前宁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驱动,TFP驱动经济发展的成效仍待提高。从促成经济增长的“输血”与“造血”两方面凝练TFP的发展路径,实证结果还显示,“造血式”路径中的人力资本和R D投入对TFP有促进作用,“输血式”路径中的出口贸易对TFP有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和FDI对TFP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对TFP的影响上,“造血式”路径指标和“输血式”路径指标的两两交互项均呈现显著的互补效应,这意味着,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应协同推进“造血式”路径和“输血式”路径,最终在其间的有机关联互动中整体提升经济增长中TFP贡献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金融发展和管理逐步由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化的典型事实,利用2009—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准确度量金融分权和地方官员激励程度的基础上,从地方官员激励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式金融分权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式金融分权和地方官员激励均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在金融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地方官员激励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效应越显著,即金融分权通过强化地方官员激励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在不同特征企业中,中国式金融分权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未来进一步合理化金融分权、完善官员激励机制并着力提升企业实力,对于规避金融分权对创新投入的抑制效应、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彭山桂  孙昊  郭正宁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5):871-885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中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变量,政府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与业态的演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刻画其具体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在系统地测度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从影响结果、影响机制2个维度,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方式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上,对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影响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层面上,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内,工业用地过剩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内,商住用地、工业用地短缺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②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低端产业存活强化、制度环境破坏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③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实体行业投融资挤出、居民需求与创新抑制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扎实稳步地推进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纠偏,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与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9.
吴勋  王杰 《资源科学》2018,40(4):851-861
中国式分权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带来的雾霾污染问题也引发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考究中国式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理,可以为中国城市雾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73个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无论是财政支出分权、还是收入分权亦或是财政自由度均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环境保护支出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②财政分权与环境保护支出交互项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交互项系数远小于财政分权系数;③经济发展程度与雾霾污染并未呈现出“倒U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完善地方政府环境考核体系,建立官员终身追责制度;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改革环境预算软约束问题;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杜博士  吕健 《科研管理》2022,43(6):178-185
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样本,选取地方官员调整这一独特视角,利用2007-2016年间各城市市长数据,结合各城市三种类型专利申请受理数,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地考察了官员调整对辖区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官员调整有助于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够使辖区内的专利申请数增加0.231个百分点,且这种影响具有超前效应。当新任市长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或为非本地籍贯时,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当新任市长未临近退休时,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当离任市长为长期任职时,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集中换届期;进入经济结构性减速时期之后,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此外,官员调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表现出地域差异,即这种促进作用在普通地级市中表现得较弱。本文对于从地方官员调整视角和微观层面理解技术创新及地方政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