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F003-F004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是国内较早建立的以运动生理学为主的体育生物/医学学科。自70年代由原学科带头人、著名运动生理学专家陈家琦教授始创,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被列为二级学科以来,体育人文社会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发展迅速,无论是学科理论构建还是学术理论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者应理智地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发现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3.
冯晓露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48-52,63
为了解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特点和趋势,选取北京体育大学2007-2010届258篇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研究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分析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因研究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选题偏大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学位论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各方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日趋明显,但同时也存在选题偏离自身专业方向的问题;重复性的调查研究在各方向的论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一些学科的选题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研究对象的日益细化和延伸、研究主题的集中化成为新闻类和经管类学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体育科学是介于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科学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体育科学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数十门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可以分为体育基础学科、体育人学科、体育对象学科、体育运动学科、体育自然学科等。在新的世纪,体育科学将呈现细分化、交融化、理论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晓丽 《体育学刊》2004,11(1):41-44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个非同寻常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更加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体育社会学开始走向成熟。通过回顾体育社会学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各领域的主要学术进展,总结其发展历程、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体育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对体育学科带头人的必备素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群体中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科研发展的方向标;体育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为学科发展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学科业务引领指导能力、组织科学有序的培训工作能力、交流沟通组织能力、学科创新思维能力、科学评价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7.
罗普磷(1957-),男,四川岳池县人,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2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体育评价及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现任西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管理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管理学学科带头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9,(2):9-18
科克利是在中国"最有名的国外体育社会学者",他的经典教材《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文版从2003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就成为国内流行的体育社会学教材。以学术访谈录的形式,从科克利教授个人的学术生命史出发看国际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或可与国内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形成对话。科克利教授谈到了个人成长和教育背景、学术经历,并从体育和体育研究、体育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及其社会实践等角度,反思了体育社会学作为职业和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体育休闲娱乐学科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体育休闲娱乐学科构建的现状,比照我国台湾相关课程设计,认为构建我国体育休闲娱乐学科首先要确定学科核心概念、明晰学科性质,其次要突出课程体系的研究型内容和实践型内容。分析认为,体育休闲娱乐学科渐具雏形,可归于体育人文社会学门类。  相似文献   

10.
苏明理(1952-),陕西紫阳县人,西安体育学院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代经济管理研究生学历。历任西安体育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2005年6月任西安体育学院院长、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院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管理学学科带头人、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地区高教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高教学会理事、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苏明理教授悉心治…  相似文献   

11.
再论体育社会学的性质与对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会学在我国兴起以来,学者们对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促进学科建设乃至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形成的体育社会学历史尚短,不能和一些较为成熟的学科相比,它的学科理论基础、学科目标、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领域、模式、概念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仍处在探索和发展之中。本文的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世界多数学者认为,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因为在此以前,作为一门学科还没有出现专门的著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体育的发展促使各国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加速期。  相似文献   

13.
中美体育社会学异同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1世纪中国体育的复杂化和扩大化发展趋势要求体育社会学深入研究。而体育社会学自身学科理论的完善是应对研究任务之前提。通过比较体育社会学的原创国之一美国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溯源、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为21世纪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F002-F002
李建国(1953- ),男,河北衡水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6~1988年赴日本广岛大学攻读体育社会学;1991~1992年任日本中京大学客席研究员;1994~1995年任澳门理工学院客席教师;  相似文献   

15.
《冰雪运动》2007,29(4)
林勇虎博士,1960年出生,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并留校任教。1986年考取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攻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4月留学于韩国启明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社会体育研究方向博士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体育法学的发展及研究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体育法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为起步阶段。以体育振兴法的研究为契机,学者们开始关注体育与法的研靠,打破了以往“法不介入体育”的传统观念,日本体育法学开始兴起。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为快速发展期。学者们不仅关注体育法学某一领域的研究,并且开始探究体育法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中期到现在,为学科形成期。日本的体育法学已经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将体育法学提高到了“学”的水平。体育法学学科的性质、国民体育权利、体育事故与救济、职业体育与法、国际体育法5个方面是日本体育法学界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广州体育学院是广东省属体育 学院,创建于1958年。田径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田径课程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中唯一的体育术科学科。 一、学科基本情况介绍 广州体育学院田径学科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8人、高级教练1人、讲师8人、助教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6人、在读博土2人、田径国家级裁判员3人、中共党员20人。 田径学科下设三个教研室,即运动训练学系田径教研室、体育教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的学科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顺应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序整合的时代要求,提出了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的学科整合功能问题.分析认为,当代中国体育分层理论描绘体育社会现象的基本方面,具备发挥学科整合功能的条件.其整合功能具体表现在学科的概念、性质、方法、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阐释体育实践形成了体育社会学的雏形,而进入大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学科推广奠定了基础。机构化的学术组织和发行学术期刊是学科发展的结构平台。通过体育社会学学科溯源,探寻其发展特点,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现代体育的迅速发展与扩张是体育社会学诞生的前提;社会学的发展及其向体育领域的渗透;是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条件;体育界与社会学界学者携手合作,以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体育社会现象,构成了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而大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学术机构的建立,为体育社会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对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的回顾,分析其学科特点和社会价值,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