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世界公民"最早蕴育于古希腊哲学中,经过夸美纽斯、康德等人,不断将"世界公民"思想融入教育思想的努力尝试。在20世纪中期,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世界公民教育",使得"世界公民"教育思想最终正式生成。  相似文献   

2.
姜元涛 《教育科学》2012,28(3):93-96
玛莎·纳斯鲍姆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是具有世界意识、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公民实践的人,"世界公民"需要通过人文学科、多元文化课程来培养。玛莎.纳斯鲍姆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对公民教育实践以及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全球相互依存理论的兴起,原有的以民族国家为背景的现代公民教育理论不断受到挑战。全球公民教育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一思想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许多学者投入对其研究中,从而逐渐形成一股思潮。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最初的世界公民教育的思想因子逐渐地萌发和成长,经历了萌芽、确立和发展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民主的社会氛围和发扬公民的主导意识,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公民教育。同时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同公民以及公民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公民教育成为世界历史这一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公民、公民教育的来源和发展出发,从世界历史的教育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潮流,很多教育专家对全球公民教育作出了探讨,这一研究课题逐渐成为近年来公民教育中的一大热点。“全球公民”是由“global citizen”翻译而来,也有学者翻译为“世界公民”。香港学者李荣安与上海学者古人伏在合作研究全球公民教育时指出,要从小教导学生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等因素,我国应在高等教育阶段适度开展“世界公民”教育.高校要以“世界公民”与全球共同生存的本质关联为核心,构建包括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生存价值和生存法则在内的四大部分的“世界公民”教育目标体系,注重学生国际视野、判断力与行动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民主的社会氛围和发扬公民的主导意识 ,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公民教育。同时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同公民以及公民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以公民教育成为世界历史这一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从公民、公民教育的来源和发展出发 ,从世界历史的教育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后十年,世界公民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公民的世界意识也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分析和介绍国外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公民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即培养国家公民.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件《世界公民教育:培养学习型人才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中提出培养世界公民的新主张.在全球化趋势迅速增强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通过世界公民教育培养人民的全球意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张,世界公民教育应尊重多样性与差异性,消除种族和国别歧视,以建立一个多元而又平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影响逐渐凸显。由于环境、气候、人口、宗教等全球性问题仅靠一国无法解决,世界公民教育思潮逐渐兴起。但是,公民资格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世界公民"资格却缺乏与之有效相连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梳理"世界公民"的资格、权利、义务、参与、载体等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谁来赋予我们‘世界公民’资格"这一世界公民教育合理性问题进行反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开始注重将"世界公民"教育融入到"国家公民"教育中去。在开展世界公民教育上,西方教师认同并有意愿培养"世界公民",但很难把握"世界公民"教育中世界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尺度,导致心理畏难、信心不足、能力欠缺。西方发达国家对教师也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系统的培训。虽然在教师培养上不断反思改进,但时至今日西方还走在解决"有效培养世界公民和相关教师"这一问题的路上。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评价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民教育,使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在美国,学校被看作是“公民教育的中心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是西方民主社会的所谓典范。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当数政治社会化理论,其主要目标就是宣扬西方核心意识形态,培养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其主要内容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号称是世界上最民主的社会,自认为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长期以…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错综复杂,理论内容相互交织.自由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强调以“自由”的方式培养理性自由的公民;公民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强调培育公民如何“自由”地选择和追求一种善好的生活.作为自由人的公民,是两种教育理念在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再次融合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公民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一切从“你”——一个具体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与仪式教育对公民的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其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也被称为公民教育。近几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国家对大学“两课”及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视,有关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在我国也逐步展开。本文试对国外公民教育及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及加强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世界公民”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世界视野范畴。没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视野,就不可能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西方文学课程应秉承“世界公民”教育理念,使学生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基于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学习西方文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培养并树立“世界公民”意识。文章从中西文化对“人”的认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以及多维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文学课程如何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感知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和情怀。  相似文献   

19.
于玲玲 《成人教育》2014,34(10):18-24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袁公为,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形成了自己对公民教育的独到思考与认知:世界近代的公民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广义的公民教育概念;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为公民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从学校到社会,从小学到中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教学到行为训练的系统的公民教育实施方法。袁公为公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是传统自由教育的现代版本,传统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其社会基础是雅典公民与奴隶的二分,其哲学基础是理性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分。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和民主运动的推动下,精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自由教育演变为平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在美国,通识教育的任务是以“美国文化”凝聚国民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维护美国制度和文化。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应定位为大学公民教育,培养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公民。一些人主张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恢复自由教育传统,有悖于我国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