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成熟     
今天语文课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的心感到震动。下午一上语文课,老师就说:“我们今天这节课用幻灯机好吗?”这是老师第一次用幻灯机为我们上课,大家一听非常兴奋,齐声说:“好!”我当然也不例外。只见老师把讲台下的柜子打开后,立起来一个摄像头,再从下面打开两个灯,然后打开了电视机,哇!我们可以从电视里看到图片了!这时只见老师展览了两  相似文献   

2.
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个“镜头”——镜头一:1岁多的美智子学走路了,摇摇晃晃横冲直撞地冲过来,突然摔倒了。站在一旁的母亲若无其事,只是温和地鼓励她:“没关系,坚强些!”于是,美智子看着母亲的眼睛自己爬起来,又向前挪动有些笨拙的双腿。有时摔伤了膝盖,疼得直哭,但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仍然是“没关系,坚强些”。这是在日本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场面。  相似文献   

3.
一、课前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凑100”的游戏:咱们边拍手、边说数,两人说的数加起来要正好等于100。(找一学生跟老师合作示范。)这个游戏会玩了吗?同桌两人一起玩吧。谁想跟老师比一比?(第一轮老师出题时有意无意把数越报越大,第二轮把数越报越小。)为什么老师报的数越大,这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沈阳9岁男孩溺亡事件让大家陷入了悲痛.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因为和同学闹矛盾,老师就把孩子的母亲叫到了学校,并让家长把孩子接回去.回家后,母亲生气地责骂孩子:"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就只能捡瓶子、捡纸盒子,别的啥也干不了……"在母亲的这番"教育"下,孩子负气离家出走,失联了整整两天,直到第三天中午,搜救人员才在附近的一...  相似文献   

5.
沿海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分东西时,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在这部分知识中,还重点介绍了分物的方法和对应的除法两种不同意义。以前,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区分除法的两种意义,习惯引用“等分除”和“包含除”的语言表述来教学,我认为这是不那么科学的。以“12÷3=?”为例,以前我们总是强调它有两种意义:①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②表示12里面(包含)有几个3。很多老师还会向学生强调前者属“等分除”,  相似文献   

6.
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她5岁的女儿特别懂事,人见人夸。幼儿园老师说她很听话,亲朋好友也都夸她是个好孩子。但她发现孩子特别“心重”,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交谈了许久,共同找出了孩子心重的原因。在此,我想将这位母亲在教育上的失误告诉家长朋友们,以共同借鉴这一教训,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这是一位很重视家庭教育的母亲。从女儿两岁起便开始从严管教,要求女儿做个好孩子。特别是在众人面前,每当孩子表现好时母亲便对她说:“瞧,别人夸你是好孩子哩!”每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就对女儿说:“看,别人笑话你了!”久而久之,让别…  相似文献   

7.
我当了一回李老师的“老师”,你一定会认为这太离奇了,不可能的事儿,不过我真当了。那是六年级的上半学期,《挂两支笔的孩子》课文讲完了,李老师大声地对我们说:“我们要更好地了解一下课文,所以我决定让同学们上台来表演一下,演演课本中的人物。”这时,全班同学都拍手叫好,我也不例外,可几个上台的同学都没有什么演技,不是装老师不像,就是演学生不好,没有什么味道。于是,我大胆举手,说:“李老师,让我来演一演,我当老师,你当学生。”这下可把全班同学的胃口给吊了起来,大家都嚷嚷着要李老师当一名学生。李老师没办法,不过“阴险”的她却给我…  相似文献   

8.
名字的风波     
开学的第一天,我到新接的班级点名。“张若愚。”“到。”“李晨曦。”“到。”……“杨玲。”这时教室里响起两个声音,一个男孩的,一个女孩的,有几个孩子还在偷偷地笑。我有点诧异。此时两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男孩是个小个子,坐在第二排,黑黑的头发,亮亮的眼睛,一副机灵的样子。女孩明显高出同龄人一头,有点胖,坐在最后一排。她默默地低着头,下垂的头发几乎让我看不清她的脸庞。“老师,他们俩同名同姓,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叫她‘大杨玲’。”一个孩子指着女孩说。“大杨玲”,这哪里像个名字啊。想到这里,我走到女孩身边对她说:…  相似文献   

9.
今天下午前两节是作文课,来了许多老师听课。可郑老师却让我们把文具都收起来,我觉得很奇怪:郑老师这唱的是哪一出啊?老师突然说:“我们这节课来玩一个游戏吧。”玩游戏!我心想,难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这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大字:“盲人和拐杖”,然后让我们这些坐在左边的同学到讲台上。我心想:肯定是让我们当盲人。果然,我猜对了,老师拿出一大把红领巾来,让同学给我们蒙上眼睛。“呀!太黑了。”当眼前一团漆黑的时候,我心里恐慌极了:这样能走路吗?摔倒怎么办?随后,老师又让坐在右边的同学给我们当拐杖,带着我们走出了教室。我的脚根本…  相似文献   

10.
记得有一位名家在谈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时说过这么一段话:“等待非常重要,我们的教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必要的。”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8-2+4时,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会这样想:先想8-2=6,再想6+4=10。可是,有学生这样“插嘴”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2和4可以调换…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1.品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起读!(第一次抱母亲)课题中有三个词语,“第一次”、“抱”、“母亲”,你想强调哪个词语呢?(指名说、读)→第一次:是呀,作者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母亲:听得出,你对母亲怀着深深  相似文献   

12.
闻达 《上海教育》2002,(5):57-57
那几天,去一所小学听了一节公开课。课后,笔者听见这个班的两位同学在议论:“老师今天怎么没有叫我们回答问题,昨天她还说要我们准备好这两个问题怎么回答的。”“是啊,别的准备好的同学都被叫到了,就我们倒霉,白准备了。”凭心而论,上公开课的这位老师经过精心备课、试讲,这堂课应该说是取得了成功。可两位同学的话语让我想开去了:那就是这位老师缺少的是一种教育的诚信意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早就听说 ,本届初三学生爱给老师出难题。没想到新学期一开学 ,我便担任了他们的语文教师并兼任一班的班主任。一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 ,我深深体会到了老师们的评价并非虚言 ;但更重要的是 ,我从中获益匪浅 ,感慨万千。下面实录我和学生的几个课堂片段。语文课上 ,在分析两个短语“母亲的回忆”、“回忆我的母亲”哪个有歧义时 ,我和绝大部分学生达成了共识 :第一个有 ,第二个无歧义。一个男孩———陈强 ,通地站起 :“老师 ,第二个有两种读法 :一是动宾结构 ,回忆———我的母亲 ;一是偏正结构 ,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坐下了 ,我却愣在…  相似文献   

14.
学校要举行乒乓球比赛了,我们这些球迷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今天活动课上,汪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球赛筹备组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大家能用数学知识帮他解决这个难题吗?”这准是汪老师来考我们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行!我们能行!老师快说吧!”问题是这样的:这次乒乓球单打比赛,有6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采用淘汰制,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问这次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同学们兴致很高,积极地投入到分组讨论之中,然后,老师让我们集中交流,得出了如下两种解答方法。第一种解法:每场比赛都在2人之间进行,第一轮比赛64人参加,要进行…  相似文献   

15.
"做数学"已经成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倡导的新理念,究竟如何让学生经历"做数 学"的过程,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做数 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次课间,我在楼道走廊里,听到其他 班的几个学生说:"昨天,老师让我们搜集一 些圆柱形的物体,准备上课使用。我没有找 到,就做了一个。做圆柱真难,圆柱的两个  相似文献   

16.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用两种设计执教了“周长的认识”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有了很大的启发。在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着两个图形提出: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图形的周长,那这两个图形你觉得谁的周长长一些?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非常积极地猜测,有的说长方形比正方形的周长长,有的说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有的说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那谁有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没等老师说完,有学生就举起了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50页。教学流程:1.谈话引入“米”。说说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板书课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常用“米”来作单位。2.估计1米高、1米长。①老师现在的身高是1米72厘米,谁知道是指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是1米72厘米呢?那谁又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②游戏:估计1米长。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干脆来做个游戏。我们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红绸带慢慢地、轻轻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看好了拉开的红绸带,如果大家觉得拉开的红绸带的长够l米了,就赶快喊…  相似文献   

19.
今天,课外活动课时,胡老师和我们做了一个游戏叫“数30”,游戏的规则是:两个人一起前后连接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两个两个数,谁被迫数30这个数,谁就输了。  相似文献   

20.
一说到“嫁接”这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嫁接苹果——把两种苹果树的树枝结合在一起,让它们长成一棵新的苹果树,这样结出的苹果才更好吃。但我今天“嫁接”老师和苹果树的嫁接不一样,我用的是“七拼八凑”的方式——把我们所有老师的优点全集中在一个老师的身上,让这个具有全部老师优点的嫁接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我们的何老师要受点委屈,当我们的第一个“受试人”。先把教数学的朱老师和周老师脑子中的数学细胞抽出来,用打点滴的方法注入何老师的身体。经过了紧张的操作后,何老师终于变成了一个纯正的数学天才。我们把以后将学的非常难的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