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公务员,俨然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职业,越来越悬殊的录取比例使得公务员考试成为继高考和考研后的“中国第三热考”,公务员已成为多数人提升价值的发展渠道和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确引导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已建立11年。由于实行“逢进必考”和主要面向应届大学生招考,采取的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纳新机制,加之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工资福利有保障、学习培训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在近年来就业的巨大压力下,报考国家公务员成为众多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首要选择,出现了报考热。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所属机构103个部门计划招考8400余名公务员,网络报名竟高达54万多人,审核合格31万多人,合格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为37.3:1,远远超过上年22:1的比例;各省、市、区也出现了大学生报考地方公务员的火爆场面。实践证…  相似文献   

3.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仅单纯在高考科目与分值、英语一年多考等外围方式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怎样考,还在于怎样招,怎样培养人才;在于能否将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教育基层的执行着力相结合、将政府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学、计划招生与适度市场化机制等予以有机辩证地统一;在于能否进一步依照现代大学教育规律办学、稳步推进考试社会化、逐步实现去行政化、完善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招考监督机制等诸多环节的综合实施。  相似文献   

4.
公务员绩效评估运行机制是保证公务员绩效评估有效开展和有序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包括公务员绩效评估主体机制、公务员绩效评估程序机制、公务员绩效评估责任机制、公务员绩效评估申诉机制、公务员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机制和公务员绩效评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学生热考公务员现象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公务员认知与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得出结论:大学生热考公务员现象归因为整个社会制度的缺陷导致个体所做出的无奈选择,即高等教育制度的缺陷、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公务员制度的不完善、自主创新制度滞后等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公务员岗位。从政府和高校两方面提出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公务员机制与加强职业教育、强化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创业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公务员报考热潮袭来“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传统,也曾造成过官本位、仕途崇拜与追逐权力的局面。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学毕业生们经过“出国热”、“考研热”和“外企热”之后,尘埃落定,人们又回归争先报考公务员,形成了新一轮热潮。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为121165人,比上一年增长95%;2004年招考报名人数达到了360240人,增长了197%;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报名人数为541552人、通过资格审查的合格人数达到310645人,均创历史新高,职位供求比例高达1:37.3;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共有97个部门8662个…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才测评和评价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集科学性、逼真性、高效性、可靠性于一体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人才测评技术在企事业单位招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面试中逐步流行使用。虽然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人才评价技术具有巨大优越性、科学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但在目前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体制以及考官来源等的制约下,并不适用于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面试。  相似文献   

8.
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具有扩大高校自主权、增强高校竞争力、引导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建立和完善人才多样化培养机制等重要意义:同时,又存在着招考对象范围过窄、招考程序不够公开透明、招考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招考费用过高、招考录取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扩大招考范围、强化监督机制、合理安排招考时间、降低招考成本、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自主招生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意义,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热"是一个受到政府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 ,"公务员热"是招考制度、就业压力等宏观因素和个体理性选择的微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 "公务员热"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分析,进而从政府政策层面和个体行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公务员监督机制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明  杨易华 《文教资料》2006,(19):187-188
本文试从监督机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对监督机制的正确理解和建立健全对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公务员监督的体系及其运作形成的机制和完善公务员监督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与英、关、俄、日、韩五国的高校招考制度相比,我国大陆的统一高考制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考试制度、招录制度以及招、考、教关系三个方面:统考机会单一;录取标准单一,高校缺乏录取生源的自主权;招考合一,即招生录取与统考事务均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以及考教合一,即统考内容支配着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一言以蔽之,我国高校招考最大的症结在于以单一的高考分数决定整体、复杂的录取考量.我国统一高考的特殊性成因在于其社会功能凌驾于教育功能之上.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改革应该以恢复和强化教育功能为根本原则,提升招考的科学性,以科学推进公平,同时不放弃其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公务员考试热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人惊叹:如今公务员招考已超过高考、考研,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2007年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已经确定,正是考生开足了马力备考的时候,我们走访了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培训的“龙头企业”——华图教育集团。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要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完善、推行公务员制度,就必须面向21世纪,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跨世纪发展的要求。一、建立公务员培训机制和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在招考过程中,考试内容缺乏统一、规范要求,不能全面反映被录用人员的综合素质,使部分人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公务员这一职业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公务员的队伍,国家及地方的各类公务员考试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考"。从当前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这一现象入手,深入剖析此现象引发的原因,并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公务员报考又开始了。我随意地点击着鼠标,查看各省公务员的招考简章。 随着公务员报考日趋白热化,用人单位的招考条件也日益严格。其中,对年龄的限制就是最显眼的条件之一。在多数省级等地方的公务员招考条件中,对具有硕士学位的考生年龄限制是:三十周岁以下。这对于如我一样的大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公务员招考在即,你是否了解公务员?你是否适合做公务员?哪个地区、什么职位的公务员适合你的报考?公务员招考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好个人发展方向,在公务员报考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约请有关专家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公务员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公务员招考的各方差异,报考应结合个人特点并充分考虑竞争条件等方面给以高屋建瓴的指导,我们还采集不同地区不同职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个案,他们的考试经历和职场故事将使你了解公务员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每年都会举行几十次大大小小的公务员考试,从纵向来划分,可以分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两种;横向来分又可分为各个系统的公务员考试,例如公安系统公务员考试、司法系统公务员考试、海关系统公务员考试等,但是一般系统单独招考的情况比较少,都是由人事部门统一招考各系统的公务员,所以,公务员考试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央和各省人事部门组织进行的统一招考。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千差万别,差异及特色体现为多个方面:如河南的公务员考试,它并不像其他省份一样由省人事厅和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而是由各省直机关,各地市政府分别自行组织…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公务员制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管理中,激励机制具有动机强化作用、潜能开发作用以及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作用。对公务员的有效激励重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聘用、奖惩、考核、职务升降、在职培训、工资报酬、辞退等措施进行,在考核机制、约束监督机制、薪酬机制、目标激励等方面还不完善,因此,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要不断健全考核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薪酬制度、声誉激励和目标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招考制度非常重要,关系到公务员的"入口".我国公务员招考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务员考录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待完善之处.国外发达国家公务员考录制度不断发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匆匆太匆匆,转眼间已成为了大四学生族的一员,"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的浪潮中,不知不觉间发觉自己已是"考公务员族"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