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笔者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讲课”、“演课”与“评课”,在此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的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同时,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笔者用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3.
吴群英 《农村教育》2006,(10):55-56
在“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声讨中。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有人说,没有“分数”的标准。没有“升学”的压力,相对于中学沉闷的课堂,中职语文教学应呈现出一派生机,情况果真如此吗?据调查,现在大多数中职生重专业轻文化,对语文持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表明大胆改革。准备砍掉语文课,因为老师们觉得语文课实在难上,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了,甚至出现学生叫停语文课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教学怎样简单?怎样有味?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留存语文课本真的东西,修剪多余的枝枝蔓蔓,在语文课上让文字与感情“相荡成涟漪”“相击生灵光”,语文课堂就能简单有味,就会成就人们崇尚的简约时光。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是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性的学科,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让“情”满溢其中,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这应该是语文课所呼唤的本色的回归。而要进行这样一种“情”化的语文教学,途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门艺术 ,所谓“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其实质在于一个“活”字。吕淑湘先生指出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 ,只有“活”才是各种教学法的前提 ,只有“活”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活”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活”堪称语文教学的精髓。那么 ,怎样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活”起来 ,我认为 :激情——“活”的前奏语文教学是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统一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然而 ,在语文教学中 ,人们往往只重前者而忽略后者 ,致使语文课枯…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赵培富 《云南教育》2001,(22):31-3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一节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怎样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启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获得知识,提高认识,逐渐实现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写作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根源在于我们的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太少,知识面太窄,实际水平与较高的写作要求相差很远。因此,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多备“料”,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怎样让学生多备“料”,使“仓库”储存多起来呢?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行之有效的良方。虽然近几年来,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词语的教学,但仅靠一周的几节语文课以及课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对于怎样上好语文课,可谓众说纷纭。结合这些年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从“教学三问”人手。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好“为什么教”“教什么”及“怎么教”这三个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渗透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悟”。据粗略统计,全文有16处文字涉及,分布于“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课程阶段目标”、“教育建议”、“评议建议”等各部分,成为贯穿课标的一条主线。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代教育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的“感悟熏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如何组织“熏陶感悟”的活动,莫不靠煽动学生的“情”。作为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高昂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其中逐渐形成个人的美好情操,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情感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熏陶感悟”的目的。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学语文?”这是从教三十多年来,严华银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可以说,这也是所有有追求的语文人必须面对和必须回答的本源性问题。“语文是什么”,是对语文的本质的思考;“语文教什么”,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探索;而“怎样教学语文”,则要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怎样学语文,二是怎样教学生学语文,三是怎样教语文。与众多语文教育大家一样,严华银从语文的本源性问题出发,在思考和探索中,发现语文教学的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主、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专家们经过多方论证、多年酝酿后编写的,它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倡导一种全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总之,此次语文课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下面我想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合作”,从而  相似文献   

17.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史峰 《辽宁教育》2013,(12):95-96
语文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本应该是“满堂精彩”的课堂。但事实上,语文及语文课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课堂教学方式呆板僵化,让学生失去学的兴趣,让教师失去教的激情。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精彩”?特级教师王君是一位有教学“谋略”、思维活跃的老师,她在语文课上常有“满堂精彩”的高招——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讨论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究竟怎样上语文课、怎样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甚至是有了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的困惑。我认为,这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深层思考,是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