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自然主义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了传统科学哲学将科学知识视为真理、实在等哲学观念而独霸对知识解说权的地位,同时建构了一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的恰当模式。与哲学家关注人们“应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社会学家思考的是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点的不同,致使科学知识社会学选择了自然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自然主义诉求的实现需要借助具体方法的运用,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对自然主义的诉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经验主义方法、描述主义方法与之缠结在一起,共同寻求探索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默顿和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科学研究模型。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以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单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则主要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主义描述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维度视角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尔凯是当代有影响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他的《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是其代表作。他在书中批判了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认为科学内容不能作社会学分析的观点,强调科学知识并不处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其内容也受社会和化因素的影响:他还对科学作了较为详尽的化解读和简略的社会语境分析,并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的经济学进路是继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之后科学论新的研究方向,它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科学活动社会维度中经济运行原则的重要性,主张用经济学方法论揭示科学认识的规律与本质。但这种经济学范式介入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还存在诸多问题,其理论主张与方法论仍是不确定性的,这源自于科学哲学的自然化解释与其规范性的张力并没有在这种新进路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5.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认为,当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后学院时代,他既反对朴素的科学知识真理论,也不赞同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立场,提倡一种“关于科学的自然主义的解释”。齐曼承认科学的实在性,但同时也强调建构性对科学的作用,他以一种融合辨证的观点描述了现实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对科学的哲学思考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夙愿和主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主张.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却对之进行了社会学的解构.那么,应怎样对待科学知识社会学呢?文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理解又拒斥,并且应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来自于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它从社会建构的纬度分析和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正确消解了科学主义,对科学的完全客观性进行了否定.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科学事实和科学论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室制造出来,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使科学地位得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面对数学实在论的认识论挑战,数学哲学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自然主义规划,即蒯因的科学自然主义、麦蒂的数学自然主义和叶峰的物理主义的自然主义。这三种规划都试图对传统的数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进行自然化,都涉及探究数学、科学、哲学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哲学探究的方式受到现代科学方法的冲击时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文章试图勾勒出数学哲学中自然主义的发展脉络,提出对自然主义的质疑以及由自然主义引起的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追问。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性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上个世纪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议题,如科学划界、科学的真理性、科学发展的模式等,其实质都是在探求科学的合理性。传统科学哲学的个体合理性观念,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视域内演变为集体合理性。同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认识论研究及文化、实践研究,也改变和丰富了传统科学合理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夏平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他和同事们猛烈批判了标准科学知识观,极力拒斥传统哲学的合理性、客观性等概念,强调科学知识不是决定于自然界而是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是社会建构的。他还同时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消解传统科学哲学遇到的二元困境,基于科学家技能知识的哲学探讨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前沿论题。技能知识是关于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规则和创造规则的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个方面的知识。技能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成长的动态过程,它离不开明言知识和意会知识的作用。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直觉、灵感等活动是建立在丰富的技能知识之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2.
知识的确证进路诉诸“指导-道义论”的内在主义原则,将知识视为具有内在可及性证据的真信念,然而该理论无法应对记忆问题和证言知识的挑战,因此被可靠主义知识论取代。可靠主义的知识论以可靠性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外在主义和后果主义的知识理论,使认知主体成为知识论研究的重心,成功区分了知识和真信念,将价值问题引入了知识论研究中。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转向可以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流行,都蕴含着科学哲学研究的可靠主义转向。这一转向有助于科学哲学回归实践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科学哲学与自然知识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族植物学等学科知识为例,可以看到科学实践哲学与民族科学之间的积极关系,可以说科学实践哲学能够集中关注地方性知识或者民族性自然知识,它同样受到这种地方性知识研究的推动,也同样可以推动民族科学中各种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潘新民  张薇薇 《教育学报》2006,2(4):18-21,96
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尤其是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在我国新课改过程中,响起了贬低科学知识教育作用与价值的声音。然而,联系我国国情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只有注重科学知识教育,走出后现代知识观,才能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走出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语言批判,通过对语言的逻辑进行研究,为可说和不可说的领域划定界限。在逻辑分析的视角下重构他的科学观,能更清楚理解他对科学的定位和评价。他的科学观表现为:(1)哲学与科学既非奠基、也非取消的关系,哲学在科学之外,为科学划定界限;(2)逻辑之知具有先天性和必然性,科学之知具有后天性和偶然性;(3)自然律的形式桥接了逻辑形式和自然律的内容,保证了科学知识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前期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科学观,可以为进一步思考科学的本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把哲学的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的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的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的,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的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的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的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的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的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将自然视为自然物,把一切现象“物本--物化--对象化”,寻求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途径和对自然的征服、开发和利用,坚守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则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现象“人本--人化--主体化”,形成从对客观世界的求索转向对人自身的体司,坚守价值理性、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途径是: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反思知识内涵,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统一;理解知识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关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新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9.
Epistemologists identif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knowledge, but scholarship within kinesiology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scientific method. Although some scholarship with roots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y focuses on subjective knowledge, that work seems to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current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eed for a balance of scientific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and examines what impact such a balance would have on research and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Subjective knowledge requires reflection about experience. The concept of mindfulness is proposed as a meaningful approach to subjective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