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万毅 《家教指南》2007,(4):104-109
本文对敦煌本道教<升玄内教经>与隋代道教类书<玄门大论>中关于"三一"观念的新说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道教"三一"神观论的提出受到南朝玄学风尚的影响,特别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与中观理论的激发,它在隋代的流行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南朝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苇渡江,白莲东来,作为“夷狄之术”的佛教从印度辗转来到中国。《维摩经》正是体现在家信徒形象的一部大乘经典,经中所谈及的成就佛国论、在家菩萨的利他实践观以及超越有无二道的存在观等,蕴含着现实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大乘般若空宗理论的诠释,更为精彩。本文试就《维摩经》中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4.
"圆顿止观"法门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秉承大乘经论所述的理论与方法,依据自身止观体验与"解行相应"的佛教传统,整合南北朝以降传入中土的各类禅法而成的一类止观修持体系.它最终以<摩诃止观>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大乘实相禅之中国佛教样式的一种典型代表.由于<摩诃止观>所宣讲的"圆顿止观"教学法具有基本的"道次第"可供行者遵循,因此通过对智额"圆顿止观"教学法的解读,可以把握作为"禅观"经验之佛学的内在逻辑,以及达到"不可言说之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乘佛教的晚期经典《楞伽经》与印度古代的哲学宝典《奥义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个一元论的超越的观念;强调心的作用;具有某种超越语言的神秘主义倾向。东西方的佛教学者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这反映了大乘佛教晚期受到了来自印度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但事实却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含经>,还是大乘诸多经籍,都毫无例外地倡导尽心孝养父母.并将孝敬父母的孝道纳入戒律之中,规定凡不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者皆犯轻垢罪.探讨佛教孝道观的特色和功能,可使上述观点更具立足依据.  相似文献   

7.
湛如 《家教指南》2021,(2):21-27
西明寺是唐代长安的重要寺院,西明系统的高僧大德辈出,所属宗派往往以禅宗、律宗、法相唯识宗者居多.同时,在西明系玄奘的许多弟子中,相当一部分门人弟子以"大乘"冠名,如大乘光、大乘灯等.这些大乘称号与大乘佛教为主体的文化之间有何关系,与玄奘本人有何关联,同样,莫高窟中的供养人题记中亦有大乘禅者等.本文以大乘沙门与大乘禅者为核心,讨论两者的关系与学术链接,试图对该称呼的源头来源及彼此的关联得出进展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佛教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空"与"有"的辩证认识。有为法中讲的"空",其实是一种"有"。小乘佛教解"空",破除一切色等五蕴的"我"法,奔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达到究竟涅槃。大乘佛教解"空",除破除"我"法之外,把一切法完全破除,"人"、"法"二空俱破。大乘佛教认识的世界万物,与"空"不一不异。小乘佛教因"空"而"离",得自我解脱之道;大乘佛教因"空"而"中道"修行,圆满"不住"而善巧方便,自度度他。  相似文献   

9.
印顺的人间佛教内涵的歧异是其思想受到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印顺佛学中,“人间佛教”的“人间”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界、世俗社会和胜义的大乘世间等三层含义,而并非只指称其一。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人间”三义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现实中佛教的某些弊端,充分显示出印顺佛学针砭时弊、当机摄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汉代译经僧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安般守意经》主要是讲解佛教修行方法中的“数息观”,而数息观又是佛教五种观法(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中最重要的观法之一。现存《安般守意经》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从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六个方面具体讲解安般守意的方法和修行过程,下卷则是将安般守意结合四谛、五阴、三十七道品等基本教义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发挥。《安般守意经》一经译出,即受到中国佛教界重视,为本经注疏者先后有康僧会、释道安、谢敷等人。南北朝以后,以修习出入息为主的安般守意禅,才渐渐被强调般若智慧的大乘禅法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安尊华 《安顺学院学报》2011,(5):107-109,119
清末民初佛教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引起学者对佛经的研究兴趣。梁启超是兼治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佛经目录,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佛经目录有历史观念发达、辨别真伪严格、审慎、搜采遗逸甚勤和分类复杂完备等五个优点;佛经目录引导佛经的编纂和新目录体例的产生,引起学人对佛经史料的注意。这些思想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后学研究佛经并开出硕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佛教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引起学者对佛经的研究兴趣。梁启超是兼治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佛经目录,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佛经目录有历史观念发达、辨别真伪严格、审慎、搜采遗逸甚勤和分类复杂完备等五个优点;佛经目录引导佛经的编纂和新目录体例的产生,引起学人对佛经史料的注意。这些思想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后学研究佛经并开出硕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头陀寺碑文》的佛理及其表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陀寺碑文>作为建筑碑文的典型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范式意义.作为佛教建筑的碑文,它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以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派为核心,反映了至南齐为止佛教在我国的接受概貌.佛道两家在最高哲学范畴上的神圣化和神秘化、修炼与修持方法上对语言作用的全盘否定态度的共通性,使作者有意识地用道家理念阐述佛教义理.  相似文献   

15.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的授予单位,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旨在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宗教上潜心修学,爱国爱教且有较高造诣的藏传佛教高级僧才。在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中,学经和学位晋升制度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辩经考试是学经成果检验和学位晋升考核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本文将藏传佛教格西学位以及拓然巴高级学衔缘起发展与自身特点予以说明,并对辩经考试的形成以及方式方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儒、道、佛三家的修养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儒家修养目的是成德成人,修养依据是礼义规范,修养态度是积极修为,修养方法是内省外求;道家修养目的是与道合一,修养依据是循顺自然,修养态度是消解人为,修养方法是致虚守静;佛家修养目的是成佛涅槃,修养依据是佛法戒律,修养态度是虔诚救度,修养方法是定慧双修。三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修养实践。  相似文献   

18.
熏习是《大乘起信论》的重要理论概念,熏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真如清净之心之所以蔽而不现,是由于无明的熏习。但只要众生勤加修习,不断生起信仰大乘之心,使无明熏习转化为真如熏习,如此可显现其真如本性。通过比较《大乘起信论》中的"熏"和"染",使大乘熏习之说最终落脚点始终立于自己内心的真如,进而趋向涅槃之道。  相似文献   

19.
蒙古佛教诵经分为藏语、蒙古语两类,蒙古语诵经仪式经历了初创期和完善期,两个阶段以内蒙古梅日更寺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毕坚赞为划分点,分别称为“老诵经法”、“新诵经法”。新诵经法经过他创新后达到了完善,在译文格律、经文与韵调的结合、诵经程式方面均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现存梅日更寺蒙古语诵经对蒙古佛教诵经仪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