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修订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收录了师陀的小说《说书人》,这是在中国大陆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唯一入选的师陀的作品。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1946年前曾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师陀文学作品的价值曾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师陀是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在1937年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同时获奖的还有曹禺的《日出》、  相似文献   

2.
《一片土》是师陀小说思想与艺术形式转型的标志。与其北京时期作品那种明显的左翼倾向和完整纯粹的小说形式不同,《一片土》以寓言的形式表现了特定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标志着作者“北京”寻梦生涯的结束,也预示了其灵魂进入徘徊状态,开始自觉扣问知识者的精神困境。以此为界,师陀小说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注重完整纯粹的小说形式转向抒情化、散文化、非小说化。也因此《一片土》成为思想和艺术都趋于成熟的《果园城记》的先导性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通常按照流派来纳入到文学史的整体叙述和阐释框架中,师陀的文学史定位一直引发研究者的争议和关注,左翼评论家与京派评论家都拒绝将其纳为本流派作家。通过对师陀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师陀的作品具有主动疏离文坛文学流派地倾向,并细读师陀乡土小说主题等相似的文学作品,发现师陀的文学作品具有与他人完全不一样地艺术特色和内在意蕴,具有“奇特的风格”,从而呈现其文学史定位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师陀的小说集《果园城记》,认为它奠定了师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利用回忆来介入现实,通过《果园城记》描写了果园城人的生活现状,果园城人是有期待的,但果园城的滞重与衰败让人感到迷惘和守候的彷徨。  相似文献   

6.
"不希求了解……"--师陀(芦焚)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多数人遗忘的师陀(芦焚)的研究现况,人格秉性,作品的风格内容等的简括引领,是期盼更多的人注目师陀.师陀虽难以归入任何思潮流派,却堪称三四十年代文坛-奇峰.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坛的多面手,师陀曾创作出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但其创作数量最多的体裁是小说。而作为现代文学发展的重镇,师陀的研究经历了由被发现、到被搁浅、到再度被热评的80年。本文拟以师陀小说为切入点,力图梳理、探究师陀研究80年的浮沉历程,并试图归纳每一阶段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国前的师陀研究以感悟式批评为主,刘西渭、杨刚等人的评论托显出师陀在文坛上的独特身姿.新中国建国后到新世纪以前的师陀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学史的叙述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之中: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师陀研究逐渐呈现出去蔽化的倾向,师陀作品的学术地位日益凸显;学术论文的写作于198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立体格局.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师陀研究在学术论文的持续丰富中进入了繁荣期.  相似文献   

9.
可能是由于未单独结集出版的原因,师陀的散文诗集《夏侯杞》长期未被研究者注意。这部专注于内心的自省式作品,以“我”(“你”、“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切入人性、生命、爱、童年、家园等主题,凸现出夏侯杞———这位现代杞人的内心旅程。它不仅是师陀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表露,也是作家探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尝试。因此《夏侯杞》对于师陀,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文学作家,其长篇小说早已名扬四海,短篇小说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促使他成为屹立于世界文学殿堂的不朽丰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见证了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的发展与变化.其中,长篇小说《赌徒》是一部他在其最短时间内完成的、优秀的美学著作,整部作品具有强烈的...  相似文献   

11.
“无意于佳乃佳”是苏轼提出的极为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点,其中蕴含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及价值。本文紧紧扣住“无意”与“佳”加以阐发,并结合苏轼的书法创作加以分析,从而找到苏轼的书法思想与其创作的契合点。这也应该成为今天书法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2.
师陀是京派散文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数量颇丰,且多以写人记事为主。他的作品既有京派散文的创作特点,又有个人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中,师陀用辛辣讽刺的笔触揭示社会的荒凉与颓败,用忧郁沧桑的文字抒写浮生的忧伤与辛酸。在师陀的散文作品里常常透出缕缕的哀惋与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13.
师陀《果园城记》的语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创作的代表作,风格特异。尤其是作品的语言,可谓匠心独具。其语言策略可概括为:一:泛指,即以语意概括的词汇来模糊指代特征明显的具体对象。二,浓缩,即把具体的情感铺张转变为饱含深情的议论语言。语言策略成就了《果园城记》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崇扬科学是胡适基本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胡适尤其通过他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来倡导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胡适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包含重要的文学批评。连同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其他专门的文学批评整体来看,其文学批评具有相应的科学品格,可以说是一种科学批评。胡适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形式,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注重语言、叙事和结构方面;同时也讲内容,并进行客观的阐释。内容阐释注意作者和时代问题。进而,在形式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评价。胡适的文学批评同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一部分。胡适对文学的科学批评,对未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苏赋     
文章分四个部分:首辨伪,认为《苏轼文集》所收苏赋27篇,有两篇非苏轼作品;次编年,考订了前人编年有待商榷之賦;次分体,认为苏賦诸体皆备,他以文赋闻名于賦史, 但他的多数赋仍是骈赋和律赋;最后是苏赋分类,认为苏赋题材十分丰富,含议政、纪游、吊古、咏物,苏轼不善饮酒,而咏酒赋特多。  相似文献   

16.
关于苏轼和苏诗的研究现已硕果累累,但对苏诗研究者的研究,对苏诗研究史的探析,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苏轼研究史稿》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7.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