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对于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师要进行动态调控。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质疑,生成新的文本对话;捕捉错误资源,生成新的文本探究;智化意外事件,生成新的文本体验。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邂逅”,是指“偶然遇见”。因此,并不在我们预期设想之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而这些所谓的“意外事件”,可能是异想天开的古怪答案,嘀嘀咕咕的跑题讨论……当我们在课堂中发生众多我们难以预料的事情时,就是与“意外”发生了一场“邂逅”。可以说在课堂中“意外无处不在”,对于教师来说“挑战也无处不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我们用发展与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意外”时。会欣喜地发现,精彩等待着我们,因为,它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缺乏对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及时捕捉意识和恰当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能力。当课堂生成了出乎意料的问题时,一些教师义无反顾地执行教案,对于新问题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一些教师模糊意识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为了不戴上无视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罪名”。坚定不移地任凭学生胡乱生成,可谓脚踩西瓜皮。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点击”生成资源,以此巧妙改变教学预案.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刷新”出精彩纷呈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与学生沟通时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教材上和教师的教学预案中是没有的,教师往往也没有预料到,教师随机更改教学预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动态生成”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实际上,  相似文献   

6.
构成课堂教学的要素是多元的,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在一定教学情境下的很多思考是难以预料的,无法预设的,而这些往往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很好的灵活性和调控能力,关注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和"突发事件",不失时机地捕捉和应用课堂上动态生成构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此略表浅见.  相似文献   

7.
正构成课堂教学的要素是多元的,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在一定教学情境下的很多思考是难以预料的,无法预设的,而这些往往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很好的灵活性和调控能力,关注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和"突发事件",不失时机地捕捉和应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此略表浅见.  相似文献   

8.
朱信宇 《考试周刊》2012,(60):33-33
课堂上,教师要有预设。但我们发现那些精彩的闪光点却往往是非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如果我们敏捷地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这些“动态生成资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定教,就能让“动态生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为课堂“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课堂就像一方充满神奇与变幻的舞台,随时都有惊喜和收获。只要我们及时捕捉到“非预设生成”的火花,让它绽放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因抓住“灵光一现”而更加精彩,将会因抓住“动态生成资源”而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9.
重视“动态生成”开发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生成”,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与学生沟通时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教材上和教师的教学预案中是没有的,教师往往也没有预料到,教师随机更改教学预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动态生成”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实际上,我们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会遇到许多“动态生成”,只不过没有当作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意味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  相似文献   

10.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于是,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然而,诸多教师在课堂上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他们把执行教案…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前无论教师准备多充分,也无法预料到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而“意外”恰恰是动态生成的资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出现的各种信息,正确处理,使它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从巧用意外,成就课堂精彩;推波助澜,促进思维发展;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使凝固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  相似文献   

12.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预设的思路教学,而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动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从而构建起自然、和谐、生动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3.
<正>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在动态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邂逅各种生成资源。在教学中,当生成资源出现时,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转瞬即逝的教学资源呢?教师要能够及时挖掘问题资源,捕捉错误资源,拓展预设资源,善待意外资源,活用学生资源,开发对话资源,从而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焕发活力,让教学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活动最大的平台就是数学课堂,而新课程理念之下的数学课堂又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探究营造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策略有利于使数学课堂回归正途,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和“预设”是相对的.在数学课堂中,许多时候学生的语言、做法都不在教师的控制之内,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仍旧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丧失很多珍贵的生成资源.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引导.那思维火花就有可能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产生.因此想要营造出一个动态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预设”、“生成”或音说“动态生成”是课程改革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术语如何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将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6.
有效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的生成资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即课堂中出现的教师备课之外的非预见性资源),是教师得到“意外收获”的途径之一,更能体现出教师的基本功、机智性。从“节外生枝”到“意外收获”,打造动态生成的魅力课堂,需要教师的一双慧眼,需要精致的问题诊断、精彩的师生交流、精巧的“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17.
严桂丽 《考试周刊》2012,(30):131-132
课堂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瞬间,在意外生成的解决中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通过抓住“错误生成”、“提问生成”、“意外生成“这三方面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以期构建动态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要关注学习进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巧妙地促其有效生成。因此,笔者曾制订了一个学年课题“语文课堂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并开发利用的研究”。在一年的时间中用案例记录的形式捕捉瞬间。这里结合所记录的有关案例.谈谈如何巧妙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善待“生成”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对某几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真的没看见吗?不是。因为这些教师有不得已的苦衷:平时这些孩子就爱打“横炮”,让他们发言,如果自己在公开课上处理不当就会很尴尬,还是“目中无人”为好。这恰恰反映了教师“走教案”的僵化课堂观。他们怕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只好让“死”的“教案”限制和支配“活”的学生,害怕“生成…  相似文献   

20.
所谓“动态生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产生火花的一个瞬间,它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动态生成”是使课堂异彩纷呈的重要方面。营造效果良好的动态生成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足够的熟悉度,能够灵活地运用各个教学技能,能有效地调控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