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2.
张欣 《文教资料》2011,(22):28-29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其为造字之法,另一派认为其是用字之法。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对假借字进行分析,并论述假借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蜀汉有无史官的争议源于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唐朝史学家刘知几首先对此说提出了强烈质疑。刘知几之后,历代几乎都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今天将这些议论归纳起来,虽然不外乎只是"无"和"有"两种基本意见,但是争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尤其是现代一些学者对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更需要纠正。陈寿说"国不置史"或可理解为是蜀汉史官(注记官)制度不完善的反映,而并非是完全没有设置史官。  相似文献   

4.
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一文涉及假借产生的原因、运行机制以及假借的效能。假借的"依声托事"说明汉字不仅仅是表义的,也可以作为记音符号。假借、通假现象的存在说明汉字本身的记音符号功能,"以音记词"和"以形记词"共同承担汉语语言的记录职责。  相似文献   

5.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假借概念的混淆,是历代学者研究假借时的通病。所使用的术语总是彼此矛盾、扦格难通。特剐是一些基本概念,如假借和通假、引中和引申假借、假借字和本字、假借和同源、通和同等,往往界说不清。分清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假借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散论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历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学者也有诸多称之,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假借字;也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同音替代字或同音假借。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将通假字称为“用字的假借”。他说:“制字的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  相似文献   

8.
释“庚”     
"庚"字的本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说。从对古今学者观点及"庚"字后起义项的分析来看,"庚"的本义应该是"有耳可摇之乐器"。其演变过程应为:"庚"从"有耳可摇之乐器"的本义引申出"接续"义和"更替"义,表示天干第七位及年龄是"庚"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9.
李会艳 《华章》2007,(6):133-134
尹湾汉简中的一篇<神乌傅>所含假借字数量丰富,且出现了多个未见于古书的假借字,整理研究这些假借字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传世文献的一些疑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工具书补充一些重要的条例和史料.  相似文献   

10.
李艳 《现代教育》2014,(9):85-85
随着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流于形式""能者独尊,弱者失趣"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引发了许多老师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许多学者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之所以对"灌输"理论产生质疑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等同于灌输式教育方式,没能搞清楚什么是"灌输","灌输"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区分它与灌输式教育。由于对"灌输"的认识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从"灌输"这一基础理论出发,纠正对"灌输"的错误认识,并对"灌输"和灌输式教育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的建设性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谈假借     
假借,是汉语和汉字发展过程中一种很重要也是很特殊的现象。弄懂假借,对真正读懂古书,特别是研究汉字和汉字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那么,什么是假借呢?假借就是意义上毫无关联的词,只是由于语音上的联系而借用文字形式表示自已意义的一种现象。王引之说:“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取代型"假借归属混乱的原因,从功能、意义、表达清晰度三方面论述"取代型"假借的特点,认为应将其归入古今字。  相似文献   

15.
曹操墓惊现河南安阳后,质疑纷起。"挺曹派"言之凿凿;"反曹派"学者认为证据不足,定性为时过早;公众质疑矛头直指政府和学术权威的公信力。双方法理辩论的背后折射出我国考古论证制度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研究"创新教育"的文章都强调"质疑"对创新的意义,认为:"质疑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教育从质疑开始","质疑是创新教育的突破点、切入点"。学生确实应该具有质疑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创新活动中也确有作用,不过,对此加以片面的夸大,又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7.
《毛诗·召南·甘棠》卒章"勿翦勿拜"一句中的"拜"字,汉以来学者的解释多有歧异,有拔除说,有弯曲说,有通"扒"说,有通"擘"说,有通"爬"说,至今无定论。从音韵、异文、修辞等方面看,郑玄笺云"拜之言拔也"确不可易,与诗意相契合。"拜"为"拔"的假借字。《广韵》引作"勿翦勿扒",疑引自三家《诗》,"扒"为"拔"之异文。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争论,这些年一直比较激烈,近些年出现了比如司马南、方舟子等专门打击伪科学的人士,揭穿了许多骗子的伎俩。但在打击伪科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多多少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前一阵子出现的"张悟本"现象,再次证明了伪科学对社会的危害性,有些人甚至对中医学理论产生了质疑,说中医是一种伪科学,同时也把中国的许多的民间风俗也视为伪科学予以排斥,本文将基于现在社会上学术界出现的关于科学和伪科学的争论,以及关于打击伪科学行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不乏思考的影子:蚯蚓为什么生活在土里?美丽的彩虹何时出现?可爱的小蝌蚪什么时候变成了丑陋的癞蛤蟆?等等这些奇怪的问题吸引着孩子们质疑着、思考着、求知着……"世界因好奇而不同。""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常用质疑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和推动他们成为思考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影响到我国后,受到某些学者的热捧,逐渐形成了一股建构主义思潮。国内一些学者用建构主义来研究教师知识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知识在于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因而出现了两个误区:一是以是否直接有益于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知识价值判断标准;二是将"教学"知识代替"教育学"知识。对于这些误区,我们要予以重视,从理论上辨清建构主义真相,全面促进教师知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