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师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主体,要承担并且胜任新的任务。这要求职业院校加强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能力体系建设,努力拓展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为此,应将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要求纳入体系管理,在职业目标体系、任务体系、选拔培养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力本位的德国职业教育有着完善的引导和分流体系,从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并通过"立交桥"型的教育体系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提供机会。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德国创设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并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节开发了配套课程。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以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为基础,为落实能力本位的职教理念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3.
康阳 《成人教育》2012,32(12):124-125
完善的职业教育模式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要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切合实际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际训练,教师要密切与企业联系,引导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探索授课与考核方法,重视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永梅 《职教通讯》2012,(11):77-80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关键能力。各高职院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很多院校已经走出了学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改革到一定阶段,我们需要驻足反思,吸取成功教育模式的经验,少走弯路。通过对参加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学习到的精华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行思考。而德国教育者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基于行动领域的课程体系、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公正与完善的学业考核体系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世人称为楷模.德国的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培养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本文通过作者在德国埃尔富特培训和学习的收获,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浅谈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能力水平的手段,也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基本方式,科学、规范、权威的考试,对教学具有评价、导向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考试中存在的考试形式单一、僵化,考核内容脱离职业岗位要求,考核主体不够权威,考核组织不够规范等问题,不利于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模式享誉世界,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文章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模式的研究,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质体现为,既要具备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又要具备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所以,综合地、全面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德国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有一套为国际职业教育界所认可的成熟理论和实践经  相似文献   

8.
加快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有效路径。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经历了从学术性教育到专业化科学发展的演变,在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教育性”三性融合的架构理念,具有多主体参与、能力标准细化、入职标准严格等鲜明特点。我国现阶段需要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培养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学科教学知识结构融合的课程体系,充分运用行动导向的专业教学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德国的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是从满足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个人进步三者要求来设计的,同时这也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机构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需要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人进步所需要的非专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了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行动能力需要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加以培养,行动导向教学以具体的职业行动和各种思想活动为基础,也是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学习领域是德国新框架计划的结构特点,它面向职业任务与行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职业教育4.0战略”提出要提升职校教师选拔标准、调整职校教师培训体系结构、加强对教师培训质量的管控。德国实行了严格的选拔制度,且不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并通过得天独厚的职业发展环境有效促进了职业学校师资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建议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建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及考核标准、优化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薪资待遇、鼓励企业参与教师培训等方面来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职业高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确保师资充足;拓宽教师培训渠道,保证师资质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农村职业高中教师的待遇。  相似文献   

12.
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是一个面向在职教师,大学教育与在职实践发展同时进行、相互协调与促进的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它是美国职业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这一模式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实践框架,并且优点突出,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师培养中缺乏整体设计、教师参与培训动力不足等严重问题极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力地提高了我国中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但中职师资培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培训中缺乏针对性,培训基地没有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因而应通过构建"立体化"中职师资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的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等完善中职教师培训体系,使得中职师资培训迈向深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将连续的大学教育变革为学士-硕士两个阶段,从而实现了教师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灵活转换。但同时,这一改革还保留了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一些传统,如对资格的严格要求,从而保证职教师资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  相似文献   

15.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是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保证。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将国考内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既能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又能保证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教师资格国考对高职教师教育专业产生的影响,阐述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并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提出了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载体,通过师培制度的建立、常态化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的项目改革、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的保障措施及扶持贫困教师的专项培训六大措施,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针对结构性供给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广西需进一步在师培制度体系、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监控考核、成果凝练宣传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建成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以来,我国台湾地区教师教育体制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迅速发展。近5年来其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师资质量的提高、数量的控制以及培育评鉴方面。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在改革中也有了新发展。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筛选制度、职前教育课程多元化以及规范的教育实习课程可以为我国大陆地区的教师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校企师资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运行推广的重要支撑。跨企业培训中心校企师资融通是指培训中心企业师傅(培训师)与合作高职校专任教师的团队建设,旨在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双主体育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拓展等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制定跨企业培训中心校企师资建设标准、健全校企师资保障机制、构建校企师资培养体系、提升校企师资创新成果等手段,有望实现企业师傅与专任教师人才流动或顶岗工作,真正促成校企师资的优势互补及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的主要趋势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培养机构改革,设置教职研究生院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二是改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进一步凸显"实践主义"取向;三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的在职研修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师资的终身化发展。从日本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的培养培训一体化问题是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关键。西华师范大学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相结合,高师的职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并通过教训一体化、研训一体化、实训一体化等途径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