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学的学科视野是关乎于人的,以"成人"为理念的教育学,是真正的"人之学问"。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从"此在"出发展开的对人之"生存"的探索,其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意蕴,即人生在世:"在之中"认识世界和享受世界;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时间之维"赋"教育以希望;存在性之思:"思"为教之核;此在优先性:教育之逻辑与人文关怀;现象学方法论: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2.
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与专业-教育学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目标具有以主体性的人为工作对象的人文特性,即使师范理科也因此区别于以物性规律为中心的非师范同专业理科科研与教育。师范专业的普遍人文性要求普遍的教育学性质。这一目标要求师范教育的科研及学科建设具有专业性与教育学双重特性。后者不应限定为专业化的教育学,而应是师范院校全部系科从本专业角度所必须参与的研究与教学。这一师范特性的教学科研是包括教师认证制度在内的未来师范院校体制改革的基础核心。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在成长中,不断呼唤与其本性相匹配的语言。历史上曾出现过人文性、科学性.的教育学语言。本文分析两种语言的特点,反思它们的局限性,并提出教育学应该追寻语言的实践品性。追寻语言的实践性,需要从教育实践共同体中提升实践性语言;坚持实践立场上的丰富性与统一性;保持语言的模糊性;不拒语言中的价值涉入。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性:教育学之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教育学的理论尊严往往遭到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诘难,究其根本,在于教育学发展的学科异化的境遇。这种学科异化,尤其表现在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摇摆不定与非独立性的学科品性。本文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发生学分析,然后根据教育学理论存在逻辑就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具有终极评价意义的衡量标准——教育学性。  相似文献   

5.
吴刚 《教育研究》2021,42(3):76-89
通过数字化时代特质及格雷的研究范式的讨论,得出"数字人文"、"计算教学法"、"计算思维教育"等概念对教育实践具有意义.依据学科内涵和学科标准仔细梳理国内"计算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学科主张,无论从哪方面看,"计算教育学"都建立在一个虚幻基础上,其想法来自对"计算社会学"的模仿,其途径是以想象的学科代替学科想象力.基于以上判断,探讨教育理论生长的动力,提出放宽理论视野,关注学习分析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前景;重思教育研究的预设,关注其"反身性"的特点;发展一种社会认识论的理解视角,进入教育场景,形成问题把握及概念提炼的敏感性;明确教育研究的价值意图,建立教育理论的知识分类,拓展教育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概念既是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基本需要,也是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问题以及如何认识教育学中已有概念问题,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会促逼着人们理性和科学地认识教育学科的人文社会性,而非僵硬的把教育学变得科学化、工程化和技术化。其实,没有非科学主义的人文主义教育学,也没有非人文主义的科学教育学。不能以一种"原罪论"推定形式,认定教育学核心概念体系是糟糕的,并以一种形如赫尔巴特式的科学主义的"法度"来度量今天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决不可简单套用某种逻辑规范,教育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有统一的定义。教育学主要还是一类主观性学科、价值性学科,是一类人文学科。教育学研究中的结果决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或"好与坏"的术语来衡量,只能用"差别与影响"来概括,这也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从方法论上看.当前有关课程知识的许多研究似乎仍属于一种"外推式"而非"内生式"研究,缺少一种教育学的学科内在立场,缺少对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的关注。虽然可分别从课程编制理论和批判课程论的理路中。梳理出有关课程知识与一般性知识经验的划界理解,但前者体现的是心理学视角,而后者体现的是社会学视角。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认为。意义性是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的一种应然定位。它主要是指课程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建构给予关照的一种价值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迫学习者心灵、精神、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异化力量,其次表现为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种主体的建构性活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建构性活动 ,教育则是人类对生活的建构。由于教育的建构性 ,使教育学也具有鲜明的建构性 ,表现为价值性、选择性与多样性。教育与教育学的主体建构性是理解教育与教育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研究过程中的"善",是教育学的根本立场。发于人文、基于科学,是教育学发端以来在近现代发展的基本特征。人们在追求教育知识、并自觉接受科学方法检验的同时,仍不忘探寻教育学的良心,在科学与人文的大道上执着前行,不但是延续教育学生命的希望,也是讨论教育学立场的本真含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研究过程中的"善",是教育学的根本立场。发于人文、基于科学,是教育学发端以来在近现代发展的基本特征。人们在追求教育知识、并自觉接受科学方法检验的同时,仍不忘探寻教育学的良心,在科学与人文的大道上执着前行,不但是延续教育学生命的希望,也是讨论教育学立场的本真含义。  相似文献   

11.
近来,教育学学科范式的人文主义转变俨然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显性话题。然而,这却是一种基于误解的盲目策略。教育学无力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所出现的人文关怀欠缺问题是社会文化发展多种因素所致。教育学学科范式的人文主义转变在深层原因上与人文主义兴起及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相互对立密切相关。它脱离我国教育学多元化发展现状,导致教育学无视对教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从而给其带来功用性丧失、独立性和专门性被削弱等消极后果。教育学解决教育人文关怀欠缺问题需走向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而不是固执两者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特征。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学研究主要聚焦于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以及本土化等问题,并体现出以下特点:研究的目标性强,但方法性弱;研究的批判性强,但建构性弱;研究的价值性强,但知识性弱;研究的权力性强,但权威感弱。基于多学科视野,立足知...  相似文献   

13.
“成人教育学”的渊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成人教育学"的由来和演变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诺尔斯与"成人教育学"的联系,简述了诺尔斯设想的"成人教育学"框架以及美国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脉络,并从词源学、经验价值、学习者、学习准备性等方面对"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的性质除了理论性和实践性外,还有行动性。行动的教育学是提高教育学教学实效性的需要,是培养教育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需要,是构建教师教育学的需要。教育学教师的行动要有良好的示范性,应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和教学的专家,这是行动的教育学对教育学教师素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学研究依其研究取向及所形成的总体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学研究、作为学术符号的教育学研究和作为人文关怀的教育学研究.立足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着眼于我们所面临的实践的生活世界,开展基于中国立场、凸显中国风格、汇集中国经验的"中国问题"的教育学研究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需要重新思考,从教育学的未来境遇、现实境遇两个视角对其进行反思,提出构建“可能”的教育学学科境遇:教育学应具有学科独立意识;教育学应从实践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教育学要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从范式转换的视角审视,我国教育学经历了科学教育学、政治教育学、实践教育学等发展阶段.科学教育学以建立科学的教育学内容体系为目标,政治教育学以服务政治而非学术研究为指归,实践教育学按照问题逻辑,并以规范行为的思略建构教育学内容体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教育的转型发展,教育学将面临教育之"学"与教育之"术"的进一步分化."学"、"术"分途,"学"、"术"并进是新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学科范式的确立与完善是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面向新文科格局、对标世界一流、凸显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发展过程。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缺少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理性框架、科学性范式的困境。因此,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应然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大、新、用、跨”的新理念,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彰显“大学科”思想,促进学科建设开放创新、发挥学科扎根教育实践的实用动能、推动学科界域横跨的共生发展与知识融合,积极建构学科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理论逻辑。由此助推学科范式的逻辑生成,确立教育学科独立且独特的身份地位。未来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通过求同存异的必然努力,充分彰显教育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努力构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扎根逻辑,确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跨界理念,强化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文价值,形成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创生新文科时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一直都在努力向科学靠拢。但无论是基于科学哲学的视野,还是从自身的属性与发展来看,教育学很难称得上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应剔除唯科学主义的观念,体现人文性,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研究的开展应由遭遇战变为战役战,由自我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融合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06,27(3):29-34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