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编者按: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竞赛内容的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在业界同仁的瞩目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各出版社摩拳擦掌、跃跃参赛,突显了一个业界共识:语言文字是出版物的质量基础、也是出版社立足之本.近年来.出版界盛行重策划、轻编校之风,案头工作渐渐被边缘化,加之网络语言的恣意混杂,出版物语言文字的乱象已被学界冠以"第三乱世",其中包含着多少焦虑、多少期待.作为语言文字的"把关人"、"纯洁工",编校人员责任重大.好在有两年一度的编校大赛,让一批批有志参赛、有志获奖的编校精英脱颖而出.让一代代经纶满腹、阅历丰富的编校前辈真言相授,通过一场场竞赛的锻造锤炼、编校后辈定会终身受益,出版物语言文字也会重新焕发其多彩魅力;这才是惠及读者、利在社会之举,也正是大赛之初衷.  相似文献   

2.
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一项重要活动,2007年9月12日,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技能竞赛考试在北京举行,28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组成的80支代表队,总计28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为满足读者需求,现将此次竞赛试题在本刊刊登,供业内同仁学习参考。答案将在下期刊登,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出版工作者协会于2009年8月举办了首届重庆出版单位青年编校质量竞赛活动.各单位积极组织参与.共有我市30个出版单位和部门63位青年编辑参加了竞赛。现根据评分结果和竞赛奖项设置的规定.对竞赛获奖名次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推广出版规范,推动编校队伍建设,促进编校人才培养,进而构建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的环境,中国版协启动了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质量竞赛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6.
编校质量下降客观原因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出版>2002年9至12期特别策划了"图书编校质量专栏",发表的十几篇文章从多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五条:一是单位领导只顾抓效益而忽视了质量;二是"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执行不严;三是编校人员整体素质下降;四是执行行业标准不严,甚至完全不了解某些标准中的硬性规定;五是没有执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7.
"编校合一"模式及其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的优势 关于"编校合一"的问题,编辑出版界内部讨论得比较多,探讨的侧重点多是"编校合一"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编辑加工稿件不认真、校对技能不熟练、不按校对规律去校对等问题.对于这一工作模式对编校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但又不能过分关注于此.究竟是编校合一好,还是编校分离好,这不是由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定的,是否有利于提高编校出版质量才是某种工作模式优劣的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根据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电脑广泛运用的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对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编校质量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刊记者 《新闻窗》2008,(4):127-127
为积极营造学习业务、钻研业务、交流业务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编辑校对工作质量的提高,6月20日,《当代贵州》杂志社开展了采编人员编校技能竞赛,全社一百多人参加竞赛。  相似文献   

9.
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始于2007年,每两年举办一次。2009年10月23日,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在北京举行,有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部队组成的88支代表队、300名35岁以下青年编校人员参赛。为满足读者需求,现将此次竞赛试题在本刊刊登,供业内同仁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0.
《编辑之友》2011,(5):2
本刊讯2011年4月25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编辑技能培训在太原举行。原工人出版社总编辑、原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中华女子学院教授、逻辑教研室主任李衍华等专家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系统的400余名青年编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编校业务培训。在此之前的3月28日,首届"编辑之友杯"编辑校对竞赛在太原举行。此次竞赛,也是全国第三届"韬奋杯"校对技能大赛的山西选拔赛,149名参加考试者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编校人员。经  相似文献   

11.
《编辑之友》2008,(1):71-72
[编者按] 2007年8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技能竞赛,全国80个代表队、282名选手参加了这项旨在提高出版物质量的竞赛活动.在这场参赛试题并不简单的竞赛中,来自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青年编辑刘冬梅夺得冠军,她所在的安徽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  相似文献   

12.
李军领 《新闻爱好者》2011,(14):134-135
在出版界,编校质量问题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学界和业界从没有停止过研究和探讨。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在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就报刊来说,报刊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文化产品,在我国还具有喉舌作用,其编校质量不仅关乎报刊社及其从业人员的发展,还关乎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传承,更关乎党和国家形象。因此,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意义重大。结合新的形势和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需要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出版工作的重点向"优质、高效"转移,出版界对校对工作在保证出版物内在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有所认识,因此,建立一种以编校质量为中心的质量保障机制已刻不容缓.但是建立编校质量保障机制,首先碰到两大难题:其一,编校人员配备比例问题;其二,校对人员素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图书出版周期的缩短、出版量的增多、内容覆盖面的增大,对图书责任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通过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和总结,发现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模式有很多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图书编校质量。在工作实践中,因为各出版社出书周期、编辑状况、图书内容、发行渠道等情况不同,各种模式编校图书显现的作用亦不同。为落实"出版物质量管理年"要求,笔者现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在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模式进行阐述,并与出版界同仁就提高和保障图书编校质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冬梅 《出版科学》2010,18(6):21-23
图书编校质量过去主要依靠编辑个体的经验、能力和责任心采保证.在图书编辑出版日益产业化的今天,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现代管理学关于质量管理的"零缺陷管理"理论,将图书质量控制与建立符合出版科学的编辑生产流程相结合,探索一条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科普期刊编校流程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大自然》为例,介绍了编辑部通过建立健全编校流程制度、引入"Journal期刊在线投稿和编审平台系统"等方式优化编校流程的尝试,总结了该项实践对促进科普期刊编校流程管理规范化、数字化,提高编校工作效率和出版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编辑》2011,(5):96
为了把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活动落到实处,探讨在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图书编校工作,加强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中国版协于2011年8月4日至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全国图书编校质量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31家出版单位280余位编校质量管理人员和编校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图书编校质量常见差错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指出:"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就是说,连续检查10万字,其中有10个差错,箅合格,如果再多0.1个差错就算不合格了.我在参加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活动中体会到:对于出版社来说,打造一本编校质量合格的图书并非易事,需要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和校对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进行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中国期刊协会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读者反映部分期刊的编校质量有所下降,特提出倡议:从2008年10月起在全国期刊界开展‘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中国刊协联合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通过严格仔细的初审、复审,2008年揭晓的首期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合格刊社名录,仅有103家,而重庆只有寥寥4个合格期刊.因此,加强科技期刊的编校工作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编校质量是评价期刊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从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局和民间团体定期举行的编校质量评奖或编校理论研讨会可见一斑。那么,如何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呢?笔者认为,须讲究编校策略。所谓编校策略,是指编校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编辑学界前辈和同仁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和实践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三校一读制、编校合一法、互校法、对校法、审校法、分项校对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对编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