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是我对“司母戊”鼎的了解,我想,许多人对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有着和我相同的认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历史书上对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近来,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刊载了黄彪老师的文章《司母戊鼎实乃后母戊鼎》,认为“司母戊鼎”是错误的.正确的名称是“后母戊鼎”。  相似文献   

3.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因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的一个青铜器。然而,随着青铜器发掘数量越来越多,考古学家通过对众多铭文的解析和对比,对“司母戊”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后母戊”更显合适。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司母戊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纠正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2 4页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据近期有关考古资料表明 ,这句话并不准确。《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记载 :“司母戊鼎…… ,高 1 3 3米 ,长 1 1米 ,重 875公斤。”而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 12期所载徐卫民《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一文记载 ,秦陵出土铜车马一号车 :“通长 2 2 5厘米 ,高 15 2厘米 ,重 10 61公斤。”二号车 :“通长3 17厘米 ,高 10 6 2厘米 ,重 12 41公斤。”而“经过用光谱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 ,铜车马系用锡青铜铸造。主要成分为铜、锡、铅。”它…  相似文献   

5.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6.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7.
近年"司母戊"大方鼎之"司"字改释为"后"字。甲骨文时代,"司"、"后"各有字形,字义也判然有别。《说文》司"从反后"是就秦篆说事,是秦篆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大方鼎,过去习惯称之为“司母戊”鼎.该鼎通高133、器口长110、宽78厘米,重875公斤.它不仅是我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属仅见.有关青铜文化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方鼎的.但是,由于对方鼎上面的铭文(见图1)的释读存在着分歧,以致对这一方鼎的定名,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于方鼎铭文的释读,就目前所见,主要有“司母戊”、“后母戊”、“(女后)戊”三种意见,我则认为应以读作“母后戊”为宜.兹述之如下:“司母戊”是最早流行的读法,由于对“司”字的含义长期来解释不清,铭文的含义一直未能明了,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母戊”与“(女后)戊”都是在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后,学者们联系该墓所出器物上的“妇好”“司母辛”等铭文、墓主的身分、并结合殷墟卜辞的内容和古文字形体正反每无区别的规律提出来的.读“司”为“后”,明确了器主的王后身分,使得一系列问题能够迎刃而解,这无疑是铭文释读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读法在近年来一直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以其通体尺寸之大、重量之重,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关于该鼎的重量,历来都写作875公斤,几成定律。但中国计量科学院最新称量的结果却是832.84公斤。为什么鼎会由重变轻了呢?这还要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谈起。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以其通体尺寸之大、称量之重、造型浑厚、气魄雄伟等特征,集中表现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的超高水平,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并被广泛写进历史教科书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在掌握史实基础上,需要概括,分析和综合,而联想——比较——判断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历史教学的复习过程中更应如此。 课例(一) 师:司母戊大方鼎有什么特点? 生:一、它的体积大,现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二、它是青铜器精品,鼎上装饰简单的图案,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在商代,我国已經有了輝煌的青銅冶铸技术。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的高达137公分,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鼎(見左图)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成就。安陽出土的商代熔銅坩  相似文献   

13.
开心一刻     
《小学生》2002,(4)
×年×月×日,一个名叫“敲蛋”的夏朝人手里拿着一个石榴,经过祭坛时突发奇想,飞身将石榴灌入了司母戊鼎,这是最早的蓝球运动。(这个人的英文名字叫Jodan)  相似文献   

14.
几天前,在闺蜜的婚礼上,从不饮酒的我被一款香槟独特的葡萄酒香吸引,有些像略有洁癖的我原本不亲近年代久远的文物,看到司母戊大方鼎的那一刻发自心底的赞叹。  相似文献   

15.
陶圣建 《历史学习》2005,(10):32-33
高中新课标教材在讲到宗法制度时,提到了鼎或簋,本文对鼎、簋和钟鼎文作一知识性介绍,并指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一处错误。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  相似文献   

16.
安阳,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神奇的辉煌。这里诞生了可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洲玛雅文字媲美的甲骨文,诞生了举世无双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诞生了风靡世界、博大精深的《周易》,诞生了美丽动人的“玄鸟生商”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滔滔黄河,巍巍嵩山;锦绣中原,华夏之源。
  历史上的河南,贾湖骨笛的横空出世、司母戊鼎的典雅厚重、洛阳杜康的酒香诗韵、三大名瓷的巧夺天工……有太多展现中原魅力的古老技艺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8.
青铜幽梦     
从那烈烈如火的奴隶社会至古风飘逸的春秋战国,我们的先祖始终裸露着青铜的身躯。司母戊大方鼎上通体的饕餮纹,曾侯乙编钟击发出的金石之声,以及众多青铜艺术品上的钟鼎文都向我们宣告着那个时代的煊赫璀璨。  相似文献   

19.
【编辑推荐】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吗?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吗?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裤吗?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吗?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吗?你知  相似文献   

20.
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单元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柱形铁块的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将其铸成圆锥形零件,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有60%左右的学生做错,而且错误的方法惊人的一致:V=1/3×32×10。对此老师做了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