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陆机的《文赋》,是刘勰《神思篇》的思想依据和出发点,《神思篇》甚至援引和阐发了《文赋》中的许多观点。一般认为,刘勰在陆机的基础上,对创作构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刘勰究竟怎样深入研究和超越陆机的,却语焉不详。我认为,刘勰《神思篇》中提出的“意象”一词,是刘勰深入探讨创作构思的关键,他通过对意象的生成、构成及特征的认识,才得以进一步地揭示作家想象构思的规律,得出许多新的结论和命题。  相似文献   

2.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论述文学创作。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那么选入教材的课文,就是想象的结晶。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有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所谓“文之思”,就是指奇妙的艺术想象活动。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语文学习“返原之路”——想象。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思索,我认为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捷径,展开想象能直触作者灵魂,直触作品精髓。窃以为:在不同的文体教学中,均可以展开想象,且能事半功倍。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4.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曾提出“神与物游”,比较精辟地论述了想象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指出想象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说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具有重大的意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主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没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认为想象不是来自凌虚蹈空的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本文以我国古近代想象论的发展为线索,以西方文论,当代心理学为参照,探讨人们对艺术想象的思维运动方式,情感与语言在想象中的地位、艺术虚构在想象中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如陆机《文赋》,刘勰《神思》,刘熙载“构象”论,幔亭过客“幻与真”论,梁启超“设身处地”论等等。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想象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西方古典想象论,其精辟深邃处,亦可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论述艺术形象的构思问题,认为艺术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可以形成“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而“神”要受制于“志气”,“物”要受制于“辞令”,而且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物我相融、“神与物游”的过程,于是“登山”“观海”时,才能“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并且通过“虚静”使得“万涂竞萌”的情感巧妙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把想象称为思维的跳跃运动,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因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将其称之为“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正是巧妙昭示了想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神思》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创作论的第一篇。《文心雕龙》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讲文章的巨著。《神思》篇既讲文学的创作论,也讲文章的写作法。全篇主要讲了五个问题。第一,主要讲观察事物和酝酿文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即身在野,心在朝廷,这就叫神思。神思就是想像,因为身在江海上,心思可以想到朝廷,很神妙,所以称神恩。怎样神妙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作文时用心用,可  相似文献   

11.
传神写照是魏晋六朝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命题,而《文心雕龙》却未予以征引,似乎未受其影响。然而,细细考察《文心雕龙》的有关理论,则与传神写照理论有相通之处。如“风骨”和“隐秀”。“风骨”与词采对举,词采的目的使是要传达出“风骨”来;同样,“词”、“文”、“采”都是为了传达出“志”、“理”、“情”、“神明”,在作用原理上与“传神写照”相同。而“隐秀”也并非两种风格,而是一种类似于“传神”的艺术表现过程,即以“秀”传“隐”,共同为构建优美的意境服务。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的“神思”论是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论,刘勰以“想象”与“意象”的联系,揭示了表象运动的形式;以“具象”与“思理”的关系,阐明了理性思维的作用;以“积学”与“养气”为前提,解答了培致思维能力的条件及灵感思维的问题。这样,就从形象思维特点、运行方式、培养机制以及它与理性思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艺术思维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陆机《文赋》创作构思论的基础上,又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赋是《文心雕龙》的重要评论对象,通过窥探《文心雕龙》的汉赋观,可以深入了解刘勰文论思想的根本原则与现实意义。刘勰对汉赋的评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既赞赏又批判,最终又设计出一套理论上的方法来调和他矛盾的汉赋观。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三部分来论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创作步骤:"神与物游"是刘勰论艺术构思的核心论点,也是文学创作的首要步骤;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情以物迁"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步骤;"辞以情发"是创作的最后重要步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神思"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奇特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辨骚》篇的主要内容,是辨析"楚辞"与《诗经》相较的"四同"、"四异"。刘勰高度肯定屈赋和"楚辞"作家的创作成就,不仅仅是着眼作品的艺术实绩,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体现出文学变通发展的理论意义。该篇在《文心雕龙》全书的论文纲领中属于"文学总论",作者本着"依经立论"的原则,就"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阐述了文学发展的"通变"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皆与文学批评相关,其中《知音》篇无论在探及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学批评规律、审美鉴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刘勰从主客体的角度阐述其文学鉴赏理论,对“知音难觅”、“音实难知”这一文学现象进行探析。以《知音》篇中所反映的思想来探析刘勰文心体系中知音的审美鉴赏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是"乐府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刘勰从诗旨和诗艺的双重标准出发,确立了"雅义丽辞"的歌辞观,对汉乐府持否定态度.刘勰还从正统乐教观出发,崇雅斥郑,确立了"雅正平和"的乐曲观,对汉乐府进行了严苛的批评.刘勰诗、乐分论,"乐府观"较正统,"诗歌观"却较为新变.刘勰持论在诗、声两方面都显得过于严苛,但其"务塞淫滥"的宗旨对当时诗坛的绮艳之风有针对意义,开创之功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