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前提,"人的需要"是实践主体建设的动力,"人的发展"是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适应与超越现实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实践对象,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理论内容,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以及关于人的主体性学说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何以可能"、"何以必须"和"何以实现"提供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能动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核心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问题。认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都构成重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再受教育以应对"去权威性"的挑战;受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人格独立性;教育活动注重参与性;教育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保证其内容的逻辑性和体例上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韩燕 《考试周刊》2011,(25):233-233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以"做"为核心,具有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给当今的教师教育以启示和指导,推动当今的教师教育进行以实践为取向的教育改革。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发展实践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要突出师范性,创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化与实习基地联合办学,重视运用在实践中研究和反思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中,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才真正把"主体性原则"彰显出来,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人为自然立法"正式确立了"主体性原则",黑格尔"绝对精神"则把"主体性原则"推向了极致。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推动了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因其理论内在的缺陷,使它陷入了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为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找到了出路。当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实践研究──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吴姝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即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哈贝马斯著名的认知旨趣理论进行详细解读发现,作为理论,它关注教育中"人"的存在,并强调其存在的对话性与主体性;作为社会认识论,关注教育的社会性,注重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意识方面的作用。同时,哈贝马斯对"解放"旨趣的强调能给教育以关注自由维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我国美学、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中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一方面,为了克服某些理论倾向中较为僵化、机械的毛病,"西马"强调了"主体性"维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义、有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说,也许是矫枉过正的原因,对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人道主义"等的强调,都走向了极端,把"主体性"的张扬变成了"主体性膨胀";而人道主义则变成了"抽象的人性论"。不顾或忽略"自由"以及实践"主体"的各种形式的决定论,抛弃彻底唯物主义的客观物质世界一元本体观,无视人的主体的历史性,"主体性"张扬就遇到了危机,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从否定任何主体性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教条主义的极端,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纯粹的唯我论、非理性主义,甚至走向一种宿命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10.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探讨的核心命题,而关于此命题的探讨又多局限在有关"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的争论中。这种提问方式忽视了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主体、也是其价值指向和服务目标的人。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理论对人的价值,进而阐明"除指导价值以外,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此外,在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中,还应区分直接指导价值和间接指导价值并更多地关注后者。  相似文献   

11.
论新主体教育视野中的教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理论在个体意义上和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框架中界定主体性,致使它在理论与实践中都陷入了无法逾越的困境,也不能有效克服教学原则的异化。新的主体哲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有机联系中规定主体,确认主体性应当是主体间性,从而赋予主体教育理论新的合理内涵。以此为基础,有效教学应当遵循交往、实践、体验、综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本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这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之一,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留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鉴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困境与主体性教育的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确立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引导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时代感、能担当的社会主体",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长效性建设的重要支点,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临床实习教学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临床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时间缩短,影响临床实习教学效果.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病例分析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丰富了学生的临床技巧.  相似文献   

18.
对网络伦理教育自觉的思考基于大学生主体性是一种视域的界定。在这里,突出剖析主体性,剖析网络伦理教育自觉的实现与有效性,从而就可以完成作为兼具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并重的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自觉。  相似文献   

19.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主体性教育与教育的主体性之间是不同的,即目的不同;作用对象不同;表现关系不同。原始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下主体性涵义也不同,当前我国主体性教育应该是培养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非封闭的教育模式。大学可以通过“校企互动模式”、“校政互动模式”、“校社互动模式” ,使学生广泛的进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并确保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有效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