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已成为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电视除了有常规动态新闻之外,还需要有影响、有份量的电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对新闻传播的适度而积极的理性深入,跳出职业理念的错位,自觉发挥“媒介”作用,才能真正获得新闻报道的“深度”,也才能摆脱简单化、模式化的现状,成就一篇有声有色的电视深度报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关注》为代表,教育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陆续在各地方教育电视台出现,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由于目前教育电视新闻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收视率较低,内容比较单一等,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这样就给电视工作者提出了以下的要求:必须要有宏观意识、精品意识;选题要准确;时效性要强;要注意挖掘新闻背景材料。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电视新闻只有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体高速发展,对电视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从深度报道的崛起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以揭示新闻事实本质特征为己任的深度报道无论是在传播方式上,还是在观众的反映程度方面,祁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追求深度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深度报导的生命在于报道的深度,而“度”的把握是深度报道首先要解决好的重点和难点。《焦点访谈》吸引观众的成功因素是“度”的把握准确、到位。因此说,深度报道的灵魂在于“度”。“度”不够.报道就缺乏应有的强度和力“度”。超越界线,走上片面和极端,会导致报道误入歧途。所…  相似文献   

4.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力量何以渐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潮"让民生新闻着实火了起来。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增多,部分民生新闻走进一些误区。新闻的同质化、报道缺乏深度、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都是导致民生新闻力量走弱的因素。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只有在众多的赞誉声中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断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才能避免滑向平庸化、粗俗化。  相似文献   

5.
“养新闻”是当前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指对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并不急于马上报道,而是养大养壮新闻的深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本文从什么是“养新闻”、新闻为什么要“养”、怎样“养新闻”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学化新闻”等新形式,其变革的原因在于: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文学化新闻”等新形式,其变革的原因在于: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李静 《文教资料》2012,(21):56-57
民生新闻节目因良好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着内容琐碎、庸俗化、舆论监督越位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应重视深度报道,加大正面报道的力度,让舆论监督理性化,努力打造民生新闻的品牌。  相似文献   

9.
报纸、广播、电视都是新闻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以提供新闻信息为主的新闻传播工具和舆论载体。由于其各自的特性不同,决定了三种传媒在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上也各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采写程序不同、报道深度不同、语言要求不同和标题制作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采访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在日常运用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适合于对报道的事态、事件作深层次的剖析,具有深入探究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的展示,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大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深度颇具,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2003年的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2003年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与受众的新闻需求仍有差距,一些报道有待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克服应付交差、渲染炒作、止于浅表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浅淡如何做好新闻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通过细致调查分析才能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3.
当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空间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而受到影响。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深度报道应该坚持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关注贴近群众生活的选题,借力媒介融合思维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的深度报道栏目《观察》通过深度透视新闻事件,理性引导社会热点;选题圈定“教科文”,着力解答“热难疑”;三级策划有效联动,版面策划积极主动;努力逼近第一落点,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有效提升了自身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从联接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键因素——新闻信息出发,用新闻信息流量原理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深度报道的信息量,并且在原有原理的的表达式中增加一个函数,使新闻受传者能对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量予以全面合理的考量,最终为深度报道创造了一个行文理论基础,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制作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17.
广播法制节目追求“严肃活泼”的风格,运用生动形象的新闻语言、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才能在保证新闻清晰度的同时,获得听众的喜爱。这要求采编人员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并通过精心的策划,方能达到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传播法律知识的目的,充分发挥广播的“喉舌”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类节目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同时吻合了观众对于社会疼痛的理性诉求.于是,在这种有别于消息类报道的独特文本中,调查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无疑构筑了深度报道独具魅力的调查语境.  相似文献   

19.
电视直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国内外近年来对重大突发事件电视报道的实践出发,提出只有协调"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恪守人文关怀精神以及注重对突发事件延续期的报道,电视媒体才能担负起报道和揭示真相、监督和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责,架设起连通政府和民众、促进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故事化"已经成为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共识和获得高收视率的普遍叙述方式。在实现"故事化"的过程中,设置悬念冲突已经成为深度报道常用的一种手法,笔者尝试从节目分析入手,对电视深度报道中的悬念和冲突在构建报道内聚力方面的四种功能进行了归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