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上的赛博格将人与智能机器视为一种共生合成体。跨介质数字交往在构成论意义上,以诠释、伴随以及自反性等多元维度,重构着人类与数字人工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由此延展着人类关于日常生活的认知、时空体验以及价值系统,并有助于进一步反思技术操纵/主体意志的二律背反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6):77-86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媒介技术社会已然成形,数字媒介研究的实践分析取向开始出现。该取向从社会学实践理论和人类学媒介研究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与重建传播学范式的各种努力联结在一起,成为突破人与媒介二元关系的方法论视角。目前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媒介实践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数字媒介与日常交往,数字媒介实践中的能动与结构。本文指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研究日常生活特性与数字媒介实践的交互关系;从技术哲学路径重新理解数字媒介;结合实践论与存在论回答人与数字媒介的根本性关系。跨学科、混合方法和再造人类本体论或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3)
以数字交往论(DAT)重访传播学的关键词“媒介化”“中介性”,有助于厘清交往的演化本质,及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观念:(1)中介性的意义是建构社会形态;媒介化的意义是演化社会基因;数字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媒介的社会化是同步的。(2)媒介-社会建构的整体化过程,是从“无机”到“有机”再走向“同一”的过程;媒介与社会处在“共同演化”之中,数字社会的本质、路径和前景,都是共同演化,而非媒介化。(3)理想的交往性,是“万类交往、互利共生”;共同演化应遵循自由平等、相互调谐的生态原则,避免技术驱动、资本垄断、价值缺失所带来的“偏害共生”,以建立理想的数字文明。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1)
当前研究混淆使用"传播实践"概念的情况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核心概念的无意识,以及对其所处学术脉络的忽视。更重要的是,数字革命正促逼着一种对传播实践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新考察。面对这一亟待澄清的领域,本文通过爬梳传播学等学科经典文献,基于将传播视为实践的方法取向,对"传播实践"这一关键词展开了分析,指出其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管理的问题","行动的问题"及"文化的问题",不同层面的实践问题背后实则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想象与主体预设。数字媒介的迅猛革命亦施展出其整合的机制,身体、语言、技术、空间等作为媒介不仅相互影响,不同媒介在数字时代更被赋予新的意涵,并纷纷嵌入到一套联动的传播实践当中。本文强调,作为一种视角的"传播实践"不是并行于传统5w框架的细分领域,而是重新理解"传播"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廖芷蘅  黎书 《传媒》2021,(3):91-93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兼具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互相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其实,生态问题之所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闻媒体的生态议题报道使公众卷入媒介的叙事场域之中,从而强化了媒介与社会的"交往"过程.本文认为,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生态议题的建构启发公众的环保认知,生态议题的设置促进社会良性互动,生态议题的凸显实现自我协调发展.我们只有从学理上深刻认识这一交往过程,才能更好地借助媒介议题去应对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字平台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关系结构,技术的不可见性为风险滋生提供了土壤。在数字平台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隐私泄露风险、信任脱域风险和认知极化风险。社会渗透作为一个经典理论视域,以人的不同交往分期为参照,提出在数字平台交往中做好隐私边界管理、审慎开展自我披露、建立危害抵御机制这三种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9.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韦弗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这种影响是由负载于媒介符号中的信息来实现的,但它决不是传的单向发出和受被动接受的过程,其中包含有多重复杂的双向的互相影响的过程。从社会互动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体育交往先天具有的跨文化传播特质分析入手,阐释了全球文化流动中体育交往的现实语境;并试图联系有助于拓展体育交往议题的几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进一步论述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希望能够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