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与电视的新闻联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9年初开始,羊城晚报新闻采编中心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社会经纬》等栏目推出新闻联动,这是国内不同媒体间的跨时间跨地域新闻联动的一次尝试。2000年后羊城晚报要闻部又与湖南卫视新闻中心《今日谈》《今日报道》等栏目进行新闻联动。那么丰城晚报作为一个有全国影响的面向全国发行的纸质媒体是如何与异地的电视媒体进行新闻联动的?它为什么要与电视媒体进行新闻联动?这种新闻联动对于未来媒体的发展又具有哪些意义?新闻怎样联动以羊城晚报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和湖南卫视《今日谈》栏目的新闻联动为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10年3月28日到4月31号这天中,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和《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电子版对中国山西王家岭矿难的32个文本报道。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灾难的报道出现一个很大的改变。西方媒体曾热衷于报道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但是这一次,外媒不约而同用"奇迹"...  相似文献   

3.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徐燕 《视听界》2013,(3):87-87
“梦想”成了很多电视媒体的招牌,《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不管节目名称如何,本质内容是为普通人创造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以“梦想”为核心亮点的电视节目,观众为什么会追捧?未来还能走多远?1.凡人的“梦想”舞台 电视媒体以敏锐的嗅觉,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一旦释放,将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对普通人来说,梦想的实现需要另辟蹊径。电视节目不但是他们的蹊径,可能还会是他们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MySpace的风光     
关注外国网站的人可能留意到一个英文词——MySpace,最近出现在媒体上的频率成几何级增长,描述它文章的标题也越来越醒目,譬如:《MySPace是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络品牌》、《MYSPace突破1亿个帐号》、《ySpace:默多克的新天空》等等,它为何突然变得如此炙手可热?它会不会真的成为新闻集团的摇钱树?MySpace究竟为互联网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说说《中国消费者》的特色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消费者》杂志的编辑,我有幸经历了刊物从 1997年发行 2万份、 1998年 4万份到 1999年 10万份,再到 2000年发行 30万份的发展过程。我以为,刊物的迅速发展是与“特色”经营分不开的。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第一,开掘品牌效应,用品牌优势确定自己独有的特色   《中国消费者》杂志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刊物,是中国消费者协会惟一的一份媒体。这一隶属关系决定了《中国消费者》自一诞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在全国 8000多种刊物中,《中国消费者》无疑是一个“黄金品牌”。如果说,…  相似文献   

7.
方仁 《传媒观察》2006,(6):11-13
好的新闻就是一个故事,故事为什么会让人着迷?《故事会》的成功可以给我们答案。创刊于1963年的《故事会》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这本小册子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国际上它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13,(5):21-21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近日刊文说,日本出版业萎靡不振,一般认为是媒体多元化所致. 然而,在媒体更加多元化的美国,图书业虽然有大小年现象,但总体上可谓一种缓慢发展的朝阳产业.缘何出版业在日本陷入衰退,在美国却蒸蒸日上? 瞄准"Y一代" 美国图书业一直在稳步扩大购书群体.购书新主力来自素有"Y一代"之称的年轻人,他们是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子女.出版市场调研公司鲍克公司发布的《2012年全美消费者统计和购买行动年报》显示,"Y一代"购书支出占全美购书总额的30%.  相似文献   

9.
平衡报道     
1999年3月,ABC的主持人芭芭拉在《20/20》的节目里专访了莱温斯基.创下了美国电视界的最高收视率,而此前.莱温斯基拒绝了另一媒体数百万美圆酬金的采访,为什么?莱温斯基接受芭芭拉采访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她能让我自由地表达我自己”。  相似文献   

10.
剖析美国新闻霸权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2001年4月12日在参加“中国与她的邻国”研讨会报告首发式时呼吁,美国媒体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力求公正和没有偏见地报道中国。他援引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所做的统计指出,从1996年之后的5年时间内,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时代周刊》等在内的美国主要媒体出现的关于中国负面报道与正面报道的比例高达30比1。2001年4月1日美中撞机事件发生后,白宫与美国主要媒体合演了一处绝妙的双簧:布什推卸责任,媒体跟着百般狡辩;白宫指责中国,媒体争相呼应,向中国发出种种威胁;…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时间7月6日,在纽约紧邻中央公园的EXXES HOUSE大酒店,迈克·摩尔就《华氏911》第一次接受数十家国际媒体的集体采访。中国《新闻周刊》是惟一到场的华文媒体。下午5点半,头戴棒球帽,一件黑色茄克衫,状如街头任何一个平凡美国人的迈克·摩尔走进不大的会议厅。一个半小时的招待会极具迈克·摩尔影片风格:幽默和毫不掩饰的政治态度,以及尖锐的进攻性政治言论。“‘华氏911’就是自由被焚烧的温度”问:你为什么使用了《华氏911》这个题目?有一本书叫《华氏451》。其作者瑞·布赖德白瑞 (Ray Bradbury)说你至少应该给他和他的小说以承…  相似文献   

12.
透视《中国国家地理》的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差异之美与变化之美是我们的独特风格问:2000年为什么把《地理知识》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是否拷贝了美国《国家地理》? 答“国家地理”是—个媒体类型,这个媒体类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的教材里就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近年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几本书里也有对这种媒体类型特质、要素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3.
借助媒体,我们看到“占领华尔街”社会运动正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蔓延。马克思如果活到今天,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作何感想?一个名叫维尔纳·桑巴特的德国学者曾写过《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小书。他有点搞不懂美国,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去美国查档案 去美国查档案的想法,在我是由来已久了。 胡乔木在他的著名论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二十年“左”的错误?》中,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对外部压力的“过火”反应,是导致我们走向“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个论断是对的,那我们就不能不设法弄清,在1957年以后的20年时间里,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压力”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大是小,是沉重还是轻微?特别是世界应该了解,所谓外来“压力”,其真实性到底怎样?而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敌人”的美国,曾经是我们感到严重“威胁”或“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新闻调查》的新老人物欢聚一起,对十年的电视新闻调查之路作了一次追忆和清理。在这十年的关节点上,关于《新闻调查》,我们可能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但最需要思考的是:《新闻调查》给中国电视新闻带来了什么?它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为什么需要《新闻调查》?《新闻调查》将如何走下去?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不但对《新闻调查》的未来发展有利。对中国电视调查报道的前程,也就可能有了方向感。  相似文献   

16.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李希光一1995年冬天,在结束对《华盛顿邮报》半年的工作访问之前,我根据对这家及其它主要西方媒体的统计分析和访谈,撰写了一篇题为《美国媒体是如何把中国人民妖魔化的》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针对西方媒体用诸如...  相似文献   

17.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掀起了抗议浪潮。一向以客观公正自居的美国媒体对这两个事件是如何报道的呢?笔者对5月8日至5月15日一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CNN、ABC等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媒体———民意塑造者对该事件的立场和观点。一、美国媒体报道的几个聚焦点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各地的抗议浪潮,都进行了集中报道。通过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这次似乎贯…  相似文献   

18.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1):72
正观点:《人民日报》转引外媒评论: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将活得很昂贵2011年12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的日子。人民日报报道转载了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积极评论。美国《纽约时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成为名列前茅的贸易伙伴,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消费者均从中受益。新加坡《联合早报》:一名美国记者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指  相似文献   

19.
大槐树问祖     
山西有个洪洞县,全国知名。全国县市名称1900多,一个人能记住的不多。我想,许多人记住了洪洞县,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传统戏《玉堂春》,女囚苏三唱了一句“洪洞县里没好人”,振聋发聩,给人印象特深,有时当作典语套用。二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它生长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土壤中──北中国许多省区流传一个说法,祖上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的。大槐树就在洪洞县。小时看《女起解》,我琢磨着,戏文作者为什么偏要挖苦洪洞县呢?那年路经洪洞,瞻仰了一回大槐树,悟到,“洪洞县”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中国的一个缩影。“大槐树下”,其实不是…  相似文献   

20.
郑阳 《记者摇篮》2005,(12):35-36
“新闻力量”是最近一个时期各种媒体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宣传语,尤其是媒体自我包装时就更加常用了。如:《新闻晨报》:新闻力量.优化生活;辽宁电视台《新北方》节目:致力民生,新闻力量,等等。那么,怎样理解“新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