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晋中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保护与开发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晋中民俗体育富含晋商文化元素,呈现戏曲化的表现形态,体现武舞交融的审美情趣,具有传承的家族性和竞技的团体性等特征.发展晋中民俗体育要进一步推动民俗体育进校园、技术现代化、民间社火创新以及红色体育开发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分析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文化自觉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关键;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功能等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诠释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的项目、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结论认为:娱乐性、仪式性、军事性是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的主要文化特征。传承渝东南民俗体育,需要将民俗体育引入课堂,加大民俗体育宣传的力度,开发民俗体育的旅游资源,以及重视对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李金容 《精武》2013,(35):124-124,126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鄂西南民俗体育进行分析与探索,阐述了鄂西南的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并对民俗体育文化提出了可行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旨在促进鄂西南民俗体育及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龙舞"的起源、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传承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龙舞"具有鲜明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同时具有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特征;其传承方式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传承,主要包括群体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等;新形势下,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为"人龙舞"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一步发挥民俗体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采用文献、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代江西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丰富多彩,大多数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其中休闲类项目也不少,如果开发和利用得当,这些民俗体育对推动大众体育、休闲体育、甚至学校体育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保护与传承民俗体育文化,对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要有足够的认识;把民俗体育与江西旅游业相结合,主要把民俗体育与节庆、旅游进行互动,增加趣味性和休闲性;加强对江西特色民俗体育的挖掘和整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俗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民俗学和体育学为基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冀东民俗体育的传承进行研究,挖掘与整理了冀东民俗体育项目,探究其传承方式、传承价值以及传承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确证民俗体育时代价值,加强非遗申报管理工作;完善民俗体育传承机制,发挥学校教育传承作用;打造民俗体育项目品牌,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等发展路径,以期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冀东民俗体育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了四川省民俗体育的开展和参与情况、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四川省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文章旨在为推动四川省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近30年来关于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的研究从民俗体育的概念、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民俗体育传承困境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理清我国民俗体育传承研究的基本状况,为我国民俗体育传承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通过文献梳理发现:1)在民俗体育概念上,我国学者关于民俗体育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民俗体育传承模式上,研究者们划分依据的标准不同,划分结果呈现多样性,本研究从传承主体出发将其主要概括为自然传承、国家传承和社会传承三种模式。3)在民俗体育传承困境上,从传承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传承人的断层和民众的参与性减弱;传承的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认识、创新、运用及对次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创新、运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拓展.提出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主要面对的问题有:(1)政府主导力度不够;(2)民族传统体育法制保护和发展机制不健全;(3)科研工作不够深入和扎实;(4)社会群体义务与责任缺乏.指出开发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要遵循本源性、整体性、人本性、创新性原则.在开发策略上,提出:(1)加强政府主导力度;(2)建立健全民俗体育文化法制保护与开发机制;(3)深入开展普查、科研工作;(4)着重关注民俗体育文化"活态传承"人的培养;(5)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开发、打造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品牌;(6)利用传统节庆日,开展民俗体育竞技、娱乐、休闲等活动;(7)在民族地区民族院校中有选择地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教育与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提出开展高校体育工作必须树立现代体育新的观念:青年体育教师首先要过科研关,树立以科研为先导的人才观;以科研促发展,凝炼学科方向,树立发展体育学科的科学观;调整、优化体育专业结构,树立面向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体育专业的发展观;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树立现代课程的质量观;加强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树立现代体育发展的机遇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市场开发需要的条件,市场开发特征,以及电子竞技运动市场开发的价值入笔,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子竞技运动及其市场开发的无限潜力。最后得出开发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市场的价值,从而使电子竞技运动真正地走向市场,融入市场,使其发展不断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阐明了八极拳的起源、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并对其基本功法和拳械套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时间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节律现象及其应用的新兴学科。生物节律是指生物系统的重复过程,即以周期性为特征,以一定时间间隔不断重复的生命现象,是大多数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机体进化的结果。它在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人类某些行为和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均存在明显的周期节律性,其中,心血管系统功能(包括心率、血压)的昼夜节律现象已得到了证实。目前,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时间生物学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择时治疗已成为治疗临床疾病的主要手段,而依据生物节律进行择时运动的相关研究及应用也将成为又一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时间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发展拳击体育产业,提高其市场化程度,既是体育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拳击市场产业化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群众基础薄弱和拳击运动竞赛体制的行政化.促进我国拳击体育产业的发展,应确立拳击运动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宣传运行模式,提高群众参与度;建立产业化的拳击运动管理制度;以拳击职业联盟的方式发展拳击运动;丰富拳击运动的促销手段.  相似文献   

17.
整合体操的概念和功能,分析中国当前体操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竞技体操和大众体操的和谐发展提出见解;建立量化评析标准,为科学评价体操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我国对体操概念的界定存在偏差,社会大众对体操的认识极为狭隘。无论从竞技体操还是大众体操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体操强国。通过数理统计和层次分析,提出了体操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以便更加科学地量化评析体操事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原则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文献资料、归类比较、逻辑分析法,阐述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之关系,分析影响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如体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繁杂而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等,提出发展学校体育的原则:终身体育;持续性、系统性;技术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先进性、时代性以及社会性、协调性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传统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武术体育化的视角,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进行研究和反思。研究发现:武术体育化视域下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异变"的里程。(2)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边缘"的境遇。其原因在于:"武术名词"的含糊滥用,造成了传统武术认知上的混淆和误读;"以偏概全"的属性定位,忽略了传统武术其他属性的作用和价值;"崇洋媚外"的思想剥夺了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话语权;传统武术的"时代短板"限制了传统武术大众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0.
空竹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老牛"等。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空竹的起源、发展及价值进行探讨,认为:空竹运动历史悠久,是一项集娱乐、健身、竞技、观赏、休闲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在今后的全民健身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及现实意义,对空竹运动进行合理的保护及创新性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民俗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