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谁》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它让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了使学生健康地成长,能扮演好人生中的各种角色,我们老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的主题。本主题包含三个小话题:1.不同的角色;2.该怎样做;3.小记者在行动。本课主题思想是:让学生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和  相似文献   

3.
出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学时,教师一般是先出示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的尝试题,然后进行启发谈话。如“我不教,谁会做这道题?”“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达到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愿望的目的。但若不分教材内  相似文献   

4.
我工作的学校是京城比较有名的寄宿制学校。新学期开始要在四年级开设一门新的学科——社会。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这门学科呢?如何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了解社会呢?如何让他们喜爱上我的课呢?我真是绞尽脑汁。每个孩子都有家,都有父母,何不先从了解自己的父母、家庭入手呢!对,第一节课就从介绍我的家庭开始。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座位方式,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围坐在一起,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再在全班击鼓传花。花传到谁手中谁就有发言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班会课上,我让学生上讲台谈谈对自己的看法,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畏畏缩缩地走上讲台,怯生生地说:“我觉得自己很笨!”我听了,只觉得心里发酸:孩子,你怎么会觉得自己很笨呢?经多方面了解才知道,原来,这孩子在家还有一个哥哥。哥哥成绩优异,而这孩子成绩属中等偏下。长期生活在哥哥耀眼光环的阴影下,再加上爸爸妈妈有意无意的对比,孩子便认为:“我怎么这么没用!”在学校里,这个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各项活中表现平平,很少受到老师的肯定和关注。原来,是家长的消极评价与老师的冷漠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自卑心理。症结找到了,当务之急是对症下…  相似文献   

6.
李琦 《早期教育》2003,(1):19-19
一开学,我到小班了解孩子的出勤情况。班上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孩子们看到我,立即把含在嘴里的手放了下来。这使我意识到保健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我萌发了走进班里给幼儿上卫生常识课的想法。于是我带着故事图片《小华为什么变瘦了》及蛔虫标本,以让幼儿了解为什么不能把手放在嘴里,做到吃东西前、大小便后及手脏时要及时洗手为目的,来到了班级里。一出示蛔虫标本,孩子们有的尖叫,有的害怕,有的好奇,纷纷问这问那。我以提问的形式让孩子认识蛔虫后,又边讲边出示图片:小华健康白皙和又黄又瘦的对比图片。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而且要从低年级做起。这里只想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同行探讨。一、训练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时,我先出示这样的例子:“何明、黄红和方芳都是好孩子。”为了让学生理解“都是”一词的意思,我再出示一个句子:“铅笔、小刀、纸和尺子是学习用品。”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学生很快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掌声响起来     
三年级硬笔书法比赛刚结束,负责收作品的徐明同学说了一句:“老师,你看这是张小伟写的。”“肯定又是一团糟!”对于这个无药可救的孩子我不抱任何希望。当我漫不经心地拿起张小伟的书法作品时,立刻愣住了,这是他写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张小伟这个因智力问题从没有完成过作业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今天如此出色?我带着疑惑,将其所写的钢笔字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并让学生猜猜这是谁写的。结果呢,一连四五个学生都没有猜出。这时我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想不想做游戏?”一听做游戏,学生就来了劲头,齐喊“想!”“那你能猜出…  相似文献   

9.
我在《小马过河》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抓住“孩子 ,光听别人说 ,自己不动脑筋 ,不去试试 ,是不行的 ,你去试一试 ,就会明白了”这个重点句子 ,让学生朗读品味 ,并有机拓展深化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谈话复习引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它几次来到河边 ?每次结果怎样 ?(课件出示小马两次过河的图片 )分别用一个词语形容小马两次过河时不同的心情。二、研读老马教育小马的话 ,探究小马两次过河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1.小马第一次过不了河 ,第二次过去了 ,这中间是谁帮助了它…  相似文献   

10.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小学语文第十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第二部分中的一句。让学生自学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雨来上夜校是否只学了这一句?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一句写在文章中?”对于第一问学生能很快作答,对第二问不少学生积极看书思考,几分钟后,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部分不是课文的重点,文中写这一句,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党十分关心儿童的学习;文中光写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党关心儿童学知识,也说明了党对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如果当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学“求相差”应用题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出示挂图,让学生了解图上的信息,然后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按照课前设计,在黑板上挂出了例题图,问:“同学们,从这张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们立刻举手:“这是花片,我  相似文献   

12.
我们家乡有句俗话:“黄荆棍下出好人。”意思是孩子通过打骂可以成材。对这句父老乡亲都以为是真理的话,我过去也是深信不疑。当然,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实际问题就来了。我这个人,性格比较急躁,对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孩子成材的心理人人有之,谁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直接牵动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针对一年级孩子喜欢鲜活的小动物这一特点,一开课我就很神秘地提出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大家看看它是谁?”我拿出了准备好的乌鸦彩图,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这是一只可爱的小乌鸦”,大家纷纷回答,学习氛围马上轻松了许多。大家各抒己见,说了乌鸦的样子、生活习性。然后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乌鸦”这个生词,让学生通过看图并理解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地认识这一生词。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的问题并不难,我也可以回答得很出色。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4.
白脸和红脸     
30岁才做父母,所以,我和爱人倍加珍惜这迟来的角色。我们听人说,管教孩子要一严一慈,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软硬兼施才行。在这个白脸、红脸问题上我们发生了争执,谁也不愿唱白脸。我说一般是严父慈母,爱人却说:“时下,孩子跟母亲最多,还是妈妈严点好。”严点就严点,我担当起“白脸”这个角色。孩子在一岁半以前,依赖性大,自我意识也没那么强烈,我俩各自扮演的角色冲突少,倒也相安无事。随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她越来越想摆脱束缚,这迫使我们粉墨登场。我这个“严格妈妈”认真履行职责,常常板着脸孔告诉女儿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俨然是一位负责的警察。孩子在我面前倒也乖巧,只是不那么亲近。  相似文献   

15.
上帝的微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题记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一句话,说是“上帝想让谁死亡,就先让他疯狂”。我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不信上帝,但我却爱极了这句话。人有时候真的很狂妄,狂妄到认为自身没有局限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却不知在自己如痴如醉地这样想时,上帝正在捂着嘴笑呢。然后又叹了一口气:“唉!我可爱的孩子,真是傻得可爱。”上帝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却不溺爱。孩子犯了错,他决不姑息,一定会用一个恰当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狂妄。”有的孩子的确太狂…  相似文献   

16.
费萍 《教学随笔》2016,(3):40-40
我试着把“角色转换”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让孩子设想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以此“角色”来想象、体会角色本身的思想、情感,这种“角色转换”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记得有一次,我教幼儿画《金色的房子》,我先出示范例,然后示范,最后幼儿学画,绘画结束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画得惟妙惟肖,和老师的范画很相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着范画和这个小朋友的画向一位富有绘画经验的赵老师请教。我暗想:他看后准吃惊。没想到,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小朋友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有画。”我着实吃了一惊,忙让赵老师接着讲下去:“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很独特的,绘画时教师不宜示范,也不宜出示范例,应放手让幼儿自己画,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  相似文献   

18.
(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出示《丰碑》第7自然段)师:谁愿意读读这段凝重的文字?(指名读)你觉得哪些词、哪些句子能触动你的内心,打动你的心灵?生:我读到“单薄破旧”这个词时被深深地打动了。老战士是部队的军需处长啊,部队里所有的给养都归他管,如果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就不会让自己衣着单薄,就不会  相似文献   

19.
在二年级的一节应用题复习课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养鸡场有母鸡23只,公鸡30只,?不待我提问,已有孩子举起了小手:“老师,这道题只有两个条件,少了一个问题。”这个回答正是我期待的。“那根据这两个条件,你可以提什么问题呢?”更多的小手举了起来:“母鸡和公鸡一共有几只?”“母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公鸡比母鸡少多少只?”小朋友的回答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也达到了我出示这道题的目的。这一题似乎可以过去了,可胡迪的“反常”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眉头紧皱,若有所思,小手举起又放下。“胡迪,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亲切地问。胡迪迟迟…  相似文献   

20.
从中班开始,我在点名时就不拿点名册,只要我一问:“每个组请看看谁没有来?”小朋友们便会前后左右地检查起来,很快就会发现谁没有来。我又问:“谁知道他为什么不来吗?”了解情况的孩子争着告诉我该孩子不来的原因。对一些幼儿无故缺席我还让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