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与其他地域剪纸合而不同,呈现以形简意繁、恣意天成为基调,兼收南方剪纸精巧秀雅,并蓄北方剪纸浑朴稚拙的审美特征。当代多元文化兴盛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审美观,深刻影响着阜阳剪纸的传承发展。开拓阜阳剪纸新的发展途径已成为当前急迫解决的问题。尝试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化一体发展,剪纸主打产品与衍生产品并重开发,是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阜阳剪纸较为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阜阳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秀的文化内涵,发挥着实用性、艺术性等生活综合化功能。本文通过对阜阳剪纸的历时性观照,分析其地理文化、审美观念等内在结构,结合当下的阜阳剪纸发展状况,认为剪纸艺人队伍、审美趣味、地域风格发生了流变,剪纸品类更加多样、主题更加丰富、商业因素更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藉以助推阜阳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阜阳剪纸的产生与其所依存的自然环境、人文思想、经济基础以及历史、社会、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诸多原因,至今没能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导致阜阳剪纸艺术的面目,一直未能清晰。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彰显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充实对阜阳剪纸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剪纸的抢救与保护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骆向宁 《学周刊C版》2020,(1):158-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能是一种僵化死板的保护,应该是一种"活态传承".民间剪纸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应该从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不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能促使剪纸艺术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皖北地区民间美术种类较多,有界首的彩陶、阜阳的剪纸和彩塑泥人、淮北的泥塑等。其中,彩塑泥人传统手工艺在后工业化的发展冲击下,即将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险境地,如不加强保护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亡,这样自然丢失是非常可惜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分析它的生存现状与发展,通过详细的田野调查、信息收集归纳、形成历史遗存档案加以传承,并采取培养传承人的多元化视角、建立彩塑泥人专业人才"口述档案"、加强民众参与的民间共同保护意识等一系列科学的保护举措,实现彩塑泥人工艺人才队伍的后续培养,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使得皖北地区独有的艺术样式传承并创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方式,研究滨州剪纸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现状,发现存在新生力量匮乏、技术融合不足、产权意识淡薄、民众观念滞后等实际发展问题。提出完善教育传承模式、应变整合机制、加强民众知识产权意识、建立滨州剪纸数据库、增强政府支持力度一系列发展措施,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滨州剪纸艺术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亳州剪纸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艺术再现形式,从岁时节令剪纸、婚嫁喜庆剪纸和祈福剪纸三个方面入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亳州民间剪纸在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关注,当地政府部门要对亳州剪纸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采取在中小学开设剪纸兴趣班,请剪纸艺人进高校课堂,建立剪纸学习网站,编写剪纸书籍等传承方式,走"传承、保护、发展"三位一体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民间剪纸艺术是展现其狩猎、生产生活历史及美德教育的艺术载体,拥有独特魅力,但其原生态传承挑战极大,被其他剪纸艺术所覆盖的风险正在增强。现代动画技术与民间剪纸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民间剪纸艺术传播更为广泛。本文从呼伦贝尔民间剪纸发展与传承的现实困境入手,分析其艺术元素的动画教育优质基点,提出其融入高校动画教育的应用途径,进而促进呼伦贝尔民间剪纸艺术数字化传承及高校美德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中蕴含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风情和民俗文化,被第一批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艺术越来越向数字信息化发展,剪纸也应该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其进行重现和再创造,增强其时代特色。本文就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传承和拓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阜阳地处淮河流域,属于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过渡地带,受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绚丽多姿,民歌便是其中一朵"带露的鲜花"。本文将阜阳民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从保护与传承视角出发,紧紧围绕艺术特色、价值意义及历史传承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积极探讨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提出建立保护机制、完善管理体系,保存生存空间、保护文化生态,依托地方高校、挖掘传承途径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地处皖西北的阜阳地区剪纸艺术,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聚集了南北方剪纸技术的精华,风格独特、题材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变迁,阜阳剪纸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刘玉玲 《教师》2020,(10):107-108
2009年9月,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专家指出,保护剪纸艺术,关键在于传承,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的主阵地在学校。社会、学校、家庭应该认识到学习剪纸艺术的必要性,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把生态剪纸艺术带进校园。  相似文献   

13.
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非遗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在非遗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非遗保护、展示、传承、传播和创新的数字化转型.非遗数字化正呈现出技术应用更为多元化、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更为活跃以及数字化的传承和传播将成为新常态等多方面的趋势.非遗数字化所涉技术门类众多,其中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扫描与重建、动作捕捉等是非遗数字化的关键性技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掌握相应技术的概念原理,明确其在非遗发展中应用的思路,解析应用案例,对推进非遗数字化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祥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剪纸、撕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传承与保护。将民间剪纸引进写生理念,是对传统民间剪纸技法的突破,丰富其新传统、新观念,为现代知识青少年一代所接受,将使民间剪纸走出民间、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文纨 《语文知识》2013,(1):102-103
阜阳民间剪纸的纹样可分为植物题材、动物题材和人物题材,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殖繁衍的崇拜。阜阳民间剪纸纹样具有概括夸张、构思生动、富有寓意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从动画创作的角度探索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因为剪纸艺术列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历史久远、艺术价值高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对剪纸艺术特点、影响及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同时,肯定剪纸与动画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试比较剪纸与剪纸动画的区别,从而揭示剪纸动画其实就是对剪纸艺术本身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及动画艺术要善于从民间美术元素中汲取养份这一创作宗旨。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全方位、立体地以影视、互联网、音像、通信工具等多种媒介构建动画播映渠道,注入新鲜创作理念,摆脱传统思想束缚,为剪纸艺术增添新时期的活力,与时俱进,从而达到传承与创新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剪纸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并为广大劳动群众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剪纸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革新和发展。原州区的剪纸艺术流传久远,丰富多彩。代表性人物袁金梅、杨凤英等已经被列入市级和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继续传承剪纸艺术。  相似文献   

18.
民间美术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艺术形象,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民间美术的形式包括很多,有剪纸、泥塑、竹刻、灯彩等,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许多古老的民间美术正濒临消失的境遇,尤其是泥塑的传承与发展更要引起重视。目前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脱节的现状必须改变,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民间剪纸是我国传统生活中最普遍、最原始、最具文化象征的传统习俗之一,是以劳动妇女为主要传承载体的一种流传年代悠久、蕴藏量丰厚的民间艺术形式。柳林作为北方民间剪纸的重要分布区域,其民间剪纸深受秦汉艺术古风的影响,形成了其独有的博大雄强、粗犷浑厚、自由简洁的气魄和古朴风格特征,因此,追溯柳林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探讨其文化贡献,分析其民俗类型,对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间剪纸是我国传统生活中最普遍、最原始、最具文化象征的传统习俗之一,是以劳动妇女为主要传承载体的一种流传年代悠久、蕴藏量丰厚的民间艺术形式。柳林作为北方民间剪纸的重要分布区域,其民间剪纸深受秦汉艺术古风的影响,形成了其独有的博大雄强、粗犷浑厚、自由简洁的气魄和古朴风格特征,因此,追溯柳林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探讨其文化贡献,分析其民俗类型,对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