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其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其功首推曹刿。曹刿的取胜之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请先看曹刿的"知己"1.知肉食者"鄙",挺身而出从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4.
这一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古代历史作品的叙事方法在各篇课文中的独特运用。这一教学核心点在两篇讲读课文中各自的特点是—— 一、形式上论叙战争史实,实则论述战略战术。这是《曹刿论战》的特点。 1.围绕着长勺之战记叙鲁庄公和曹刿的言论,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文章叙事线索明晰,依曹刿战前见庄公——战中镇定指挥——战后揭示胜因的顺序组织材料记叙,表明思想。具体的表现是: 第一自然段记叙曹刿战前见庄公的经过,曹刿在谈话开始即用“何以战”提出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引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说他读孔子之书,想见其为人,心向往之。我每读《左传》中“曹刿论战”一章,见曹刿其志其才,便油然而生景仰之情。然而,昨日重读“曹刿论战”,猛然生出一个念头:曹刿能够以立德(慷慨赴国难)、立言(“肉食者鄙”)、立功(打败强齐)而名垂青史,真是太走运了。  相似文献   

6.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描述。虽言语不多,但刻画的人物鲜明。文中主角曹刿以其卓识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另一个关键性人物鲁庄公却黯然无光。在诸多教辅资料中,均以他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以其急躁轻进、不懂规律、不察敌情来衬托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品质。一言概之,是始终把战争获胜的光环戴在曹刿头上。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有失公允,是违背科学的。过分强调曹刿的关键作用是否就可以抹杀鲁庄公的才能和优点呢?当然,鲁庄公身上固然存在些“鄙”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8.
紧扣课文分析,曹刿是中心人物。课文从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三方面写长勺之战。始终围绕曹刿,抓住“论”字,详写曹刿战前论准备,战后论原因,略写战斗过程,从而实现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才能。显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曹刿,曹刿是矛盾冲突的主体,集中刻画的对象。虽然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庄公,但也不应简单地说他“目光短浅”。首先:大敌当前,准备  相似文献   

9.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转》,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所著,文中主要阐述了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包括战前准备和战后总结,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才能。除此之外,文中还反映出个人为集体着想,个人对集体产生信心、信任感,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强大集体凝聚力的思想。这一点,对班级管理来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曹刿请见"与调动学生为集体利益着想的积极主动性"曹刿请见"在"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情况下,曹刿说,享受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乃入见"。曹刿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呢?从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也为了集体利益主动请见——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高三复习公开课上,笔者讲评一份高考模拟试卷,其中的文言阅读题材料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传主是用匕首劫齐桓公求返鲁地的曹沫。我即兴联系初中课文《曹刿论战》,告诉学生曹沫就是曹刿。在评课活动中,听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曹沫即是曹刿"一说颇为怀疑。他们说,"曹刿"和"曹沫"写法不同,两人的表现也不一样,一个足智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曹刿是一个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物,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对于鲁庄公,不少人认为他是昏君,是“肉食者(鄙)”的代表人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把鲁庄公定位为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张勇 《现代语文》2014,(3):74-75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一篇极具个性风采的文章。它通过人物言论这一巧妙的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以曹刿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军事家的先进思想韬略。曹刿当时只是鲁国的一位下层武士,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和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曹刿的一颗平民赤子之心,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4.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读罢《曹刿论战》,鲁庄公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昏庸无能、目光浅陋,他的“鄙”反衬出曹刿的“远谋”,他的“昏”反衬出曹刿的“明”。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我们稍作分析,便不难看出鲁庄公身上又有着许多明君贤主所共有的闪光点,因而仅将其视为曹刿的陪衬者似乎是  相似文献   

16.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18.
(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主题《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旨在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其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文章意在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曹刿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于这句话中的“下”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曹刿乘坐在战车上向下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另一种认为:“下”指曹刿走下战车,在地上察看齐军战车碾过的车印。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合乎课文文意,学生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