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制造环境气氛,作家可以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色彩艺术,特写艺术,雕塑造型艺术,绘画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及音响艺术等各种不同艺术手法,来达到刻划人物性格,构思小说布局,制造小说环境氛围.所以,小说家的艺术天地是艺术家中最为广阔的.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造茅盾小说的艺术天地,来丰富茅盾小说的艺术世界.其中,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不同音响艺术来刻划人物性格,展示环境氛围,突出作品主题,是茅盾小说艺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王鲁彦乡土小说的民俗事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鲁彦的乡土小说表现了浓郁的浙东民俗特色,从人物的心理、饮食服饰、驱灾抗旱都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浙东风情,因而受到茅盾和鲁迅的关注。本文试图就王鲁彦乡土小说的民俗事象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般都认为茅盾小说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深刻的社会剖析。茅盾往往是“先以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总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动机和理论意图。他把小说艺术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点去观察、剖析各种社会关系、人生世相,采取全景式的写法以展示社会全貌。跟其他现代作品相比,茅盾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一种自觉的深沉的理性精神。毫无疑问,这些认识都是很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很深刻的。但是熟悉茅盾小说文本的人,特别是那些艺术感觉敏锐的读者却并不满足这些结论。人们隐约感到这些结论与茅盾小说创作本身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它并不能涵盖人们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整体感受。人们不禁想到,这些权威性的结论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了贬低茅盾小说艺术价值的现象,有的研究者对茅盾小说艺术个性的认识以及在评价问题上,发生了一些偏差.有人甚至将“茅盾现象视为小说创作中某些不良倾向的代名词,而无视他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曾经有过、迄今仍然存在的审美魅力,企图将茅盾排除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大师之外.因此,重新审视茅盾的创作活动,探析其小说的艺术个性,并对其作出正确、公正评价,是有必要认真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小说创作 ,其创作心理让人深思。而且在此后茅盾一直对政治的念念不忘 ,在他后来的许多小说中都有政治成分的渗入。文章将探究这其间茅盾转变的原因 ,并对以后茅盾的政治情结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茅盾的小说创作是否主题先行,先陈述茅盾在文学理论上关于文艺与生活以及主题与材料之关系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列举茅盾《蚀》、《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这些作品的主题各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中得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并非主题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茅盾几部小说的比较,分析了茅盾小说创作在艺术虚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及心理等方面的成就,以期对中学生提供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9.
李强 《学习之友》2006,(12):51-51
文学大师茅盾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再创作小说?茅盾的儿子和儿媳韦韬、陈小曼首次向外界透露了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茅盾小说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而且都几乎一致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取材,人物、故事、环境似乎都为当时的读者所熟悉。人们普遍认为茅盾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道理正在于此。然而,是否有例外呢? 1930年8月至12月,茅盾连续创作了三个艺术风格相近的短篇:《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乡》。它们在题材上既异于前也不同于后,是茅盾小说创作中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学大师茅盾辞世二十年来 ,人们对他的兴趣和研究却与日俱增。茅盾作品和茅盾精神已固化在纸媒体尤其是电子出版物中 ,而且生存并活跃在国际互联网上 ,成为人类数字化生存时代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超级文本的链接 ,对于包括茅盾研究在内的多样化的文学研究有着极为方便和显效的功用。国际互联网使茅盾的创作及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分日夜地为网上读者阅读和利用。许多文学网站为传播茅盾文学遗产、宣传茅盾精神、扩大茅盾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读者可以通过上网使用各种搜索引擎 ,方便、快捷地检索、查找茅盾作品和茅盾研究资料。而研究人员也可以方便地利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出版物的丰富的学术资源信息 ,扩大研究视野 ,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 ,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科研信息得以广泛、快速传播 ,为全人类所共享。  相似文献   

12.
《霜叶红似二月花》继承“五四”思想革命的思想传统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 ,从思想文化的高度 ,通过对历史题材的精心选择、对家庭生活的重点描写 ,对历史转型期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表现出作者对反封建思想革命重要性的体认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中 ,茅盾对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是他的独特贡献 ,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由作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命题和一个基本文艺主张组成。两个命题是 :第一 ,文艺原本是表现民族意识的 ;第二 ,近代是民族主义文艺时代。一个基本文艺主张是 ,要创造以民族意识为“中心意识”的民族主义文艺。茅盾通过概念的澄清和具体实例的剖析批驳了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两个命题 ,然后又结合政治现实的分析 ,指出了国民党文人的民族主义文艺主张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 ,茅盾的批判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4.
茅盾与翻译     
商务印书馆提供的译业条件,1917年至1927年茅盾译业的第一阶段,视界宽广、兼收并蓄的翻译方针,对写实主义的客观介绍和主观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的'翻译年'中,茅盾的翻译理论和批评,翻译价值论。  相似文献   

15.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学史上优秀学批评家之一的茅盾,其批评风格呈现出宏大、理性、冷静、公允的特性,究其成因,主要和以下几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为人生的学价值观;(2)冷静、严谨、倚重客观的个性气质;(3)托尔斯泰、丹纳等外来学的影响。茅盾学批评的特点因于此,其缺失也因于此。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民俗志的写作存在民俗志文本与民间口头文本一样、没有叙述主体的缺憾,民俗志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有确切的时空概念,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不仅关注民俗行为过程,也关注民俗中的情感和体验,把普遍、平常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个别的描述,在田野中发现故事.《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以白彝跳弓节为个案,在对民俗志的传统研究缺陷进行了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上,对民俗志的“理想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言语禁忌,是很有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它涉及各个领域、各种社会团体的许多风俗习惯,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文章立足四川方言,从破财、亵渎、凶祸三个方面论及四川方言中的言语禁忌这种心意民俗形态。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作品还能否继续留存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行列,他是否应该被剔除文坛“老三”的传统位置,这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的问题,而不能妄下断论。新世纪茅盾经典作品的研究,在《子夜》《蚀》《霜叶》等作品上都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茅盾《蚀》中的“时代女性”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有多重可被“打开”的理解空间。在以前被一锅煮的“恋爱”中耙梳出三重意义的恋爱,找寻出相应的时代女性的行为、心理状态以及其后的时代思潮和作者的思想状态等,发现茅盾最终还是消解了苦心经营的“三重恋爱”,这一消解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巨大痛苦、复杂的历史革命语境以及一些被遮蔽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