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书简     
……我喜欢短句子。我觉着中国广大读者也乐于接受短句子。汉民族的语言习惯本来也是多用短句。这,古代作品可证。由于受翻译文学作品影响,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与多音节词的增加,新文学作品的句子变长了。适当的长些,是可以的,但故意地模仿外国人,任意把句子拉长,本来简单明了的一句话,总要拽成鸡肠子似的没头没尾,再故意把它摆扭得古古怪怪,佶屈聱牙,对读者,简直是罪过。曾记得某位新潮作家的一部中篇小说,文中满眼都是长句,句法又十分刁钻,最长的一句近60个字,其中一个定语就18个字。这作品,不硬着头皮读,很难读下去。我怕读这样的语句,读起来胸闷、头疼,出气不顺。偏偏有人爱制造这样长而别扭的句子,何苦呢?近年来作品越写越长,恐怕与句子越写越长也有关。我爱读孙犁散文,特别喜欢他的语言。句子简短,而内涵丰厚,余味悠长,有古典散文遗风。不信,你读读他新时期以来出版的《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远道集》、《无为集》、《陋巷集》……读后你就服了。  相似文献   

2.
正198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主任(社长)姜德明兄要我编一本老作家孙犁先生的小说集,此前他对我说过:"你的几十首诗和散文,都是孙犁经手编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那时我写书话挨批,你用笔名写作还得奖。"我找出当年《天津日报》剪报,粗略一数,竟有二十五篇之多,孙犁先生要付出多少心力!  相似文献   

3.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4.
在地处河南省汝州市伏牛大山的“西部”军营里,官兵们亮开歌喉又唱响了一首深情呼唤台湾的新歌《等你归来》。该歌声调柔和,音色优美,感情豪迈,激奋人心。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词同曲作者竟是一个人伍刚满一年的普通士兵。 该士兵叫王立志,是1998年12月从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烟台入伍的。现为该仓库文化哨所哨兵、班长。近日,他自己作词作曲的《等你归来》这首歌,不仅反映出了他的思想、才干,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胸怀大志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正如歌中所唱的:一天一天我们翘首相望/望着大海的那一边/我的亲人啊!台湾/你是否对…  相似文献   

5.
同志,你是《燕山夜话》的热心读者吗?告诉你一个消息:人民日报出版社最近又编辑出版了一本《邓拓散文》。这本散文集,收了邓拓同志的38篇散文,绝大多数都是他在1958年以后写的作品。这些散文说古道今,旁征博引,知识丰富,议论风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7.
王翠华 《出版参考》2010,(14):34-34
罗大佑的一首《童年》不知唤起了多少人的儿时回忆,而《诸葛四郎》是20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连载漫画作品,也成了那一代台湾孩子的共同记忆。在物资匮乏、信息封闭的年代,一部作品、一本好书所能产生的影响实在是超乎你我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9.
文坛新锐,后势可期2010年台湾出版界最大的奇迹,当属作家刘梓洁,以新人之姿推出散文与小说文集《父后七日》(宝瓶),搭上电影宣传的顺风车,出版后随即攻上各大通路文学类畅销排行榜,堪称2010年度台湾本土作家最热销的一本书,也是自《转山》之后,近年来台湾纯文学作品最引人关注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不仅仅是诗歌的国度,也有散文之邦的美称.近读山西《长治日报》社长王占禹的两篇金奖散文,我更信了这一点.屈指算来,我与王兄相交已有5年,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新闻高手,孰料还掖藏着写散文的绝技?直到前几天一封特快专递送来,使我目瞪口呆--一篇刚刚荣获2006年度山西省好新闻一等奖(也称副刊金奖)的报纸复印件,题目是《爹的故事》,(以下简称《爹》文)刊于2006年11月18日《长治日报》;另一篇是2004年度获同等奖项的复印件,题目是《娘的那双小脚》(以下简称《娘》文),刊于2004年4月3日同一报纸,可谓麦穗两岐.大概是因了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和苦难,这两篇散文赚了我不少泪水,使我感情的闸门轰然洞开,共鸣的浪花一泻千里.  相似文献   

11.
光之色     
光之色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摘编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他的文学创作尤以散文独树一帜。林氏的散文因得益于东方美学智慧和宗教哲学情怀,开创了台湾乡上散文的一个较力大气的现象。他擅长将眼前的与记亿中的景物,现...  相似文献   

12.
任教五十年满腹洋墨水季羡林先生自谓“用血换来”、“和泪写成的”《牛棚杂忆》,最近已在北京出版发行了。这是他继《天竺心影》、《朗润集》、《人生絮语》、《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等13本散文集之后刊行的又一本散文新著。他的散文极其真实感人,朴素的文字中泛着幽默...  相似文献   

13.
报刊集萃     
智慧幽默《毒药》一次,邱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 “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邱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 我就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一些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我老老实实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多读点文学作品,必有收获。”我在走上新闻岗位之前,主要是学搞文学创作,先后在《雨花》、《青年作家》、《芒种》等报刊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40多篇(首),1986年底,我被借调到南通县广播电台(现已调入)。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笔者去台湾世新大学研修。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  相似文献   

16.
我喜爱散文,我的教学工作又与散文密切相关,所以,我尤其厚爱《散文》杂志。在我的感受中,《散文》象一个气度高雅而深沉的淑女,它不着粉黛、丽质清新、光彩照人;它又象百花园中的一枝兰花,高洁又  相似文献   

17.
2017年3月25日,杰出女性、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女士《孤意与深情—张晓风散文精选》新书发布会既创作分享会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 《孤意与深情—张晓风散文精选》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华文文学"系列的一本,收录了张晓风创作生涯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如《地毯的那一端》《母亲的羽衣》《只因为年轻啊》《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愁乡石》等.这些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张晓风对乡愁、对人生、对爱情等的思考.她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集纳"型笔路与构架,以及词美句美、充满爱意、节奏感强等特色,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意境优雅,犹如元人笔下一首精致的小令,体现了作者对人、对生命、对大自然及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之情.  相似文献   

18.
口语化,即以日常说话的语言写散文;虽然口语见诸于文字,却自然朴实。平易近人,亲切如闲谈。口语化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诸如津味的,京味的,等等。写散文能做到口语化,也很见驾驭语言艺术的功力。近读画家关增铸同志的散文(见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关增铸文集》),对于他所运用的语言,我觉得很有嚼头。他用老北京的口语写起文章,如同面对朋友聊天,见到的,听到的,悟到的,聊得随意,聊得风趣。聊得无拘束。但,这个聊,是用文字写出的。  相似文献   

19.
陈兆龙 《新闻世界》2008,(10):16-17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一次圆满的盛会,源自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无限热情;一场幸福团聚,背后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北京奥运就像是这首《我和你》,旋律轻缓。歌词简单,但却越听越好听,越唱越上口。这是我们给全世界的承诺,我们是一家人,血浓于水的那份亲情,在越平淡的生活中就越显得可贵,以至于一百年,一干年以后,我们都不会忘却那段情,那份意。  相似文献   

20.
闲读偶记     
这本《蒲桥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汪曾祺先生亲自签名寄我的,时在1991年4月。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汪曾祺小说好,散文亦好,甚至更好,虽然他说:“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他的散文和我国古代散文、五四散文,一脉相承,而思想、情致却是现代的、作家个人的。此集诸篇,内容很杂,写景物,记人事,谈文化,述掌故,叙说花鸟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