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青霉素提炼生产工艺国内一直采用青霉素滤液→乙酸丁酯萃取→碳酸钾碱化抽提→共沸结晶.在青霉素提炼操作过程中,絮凝剂的使用是青霉素发酵液预处理工艺操作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同时絮凝剂的选型也尤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萃取过程中残留杂质蛋白对萃取液的影响及萃余相残留有效成分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总结出几种型号的絮凝剂对青霉素提炼工艺发酵液预处理过程的影响,以达到指导生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青霉素G钾工业盐提炼生产过程中,其工艺过程为青霉素发酵滤液→ -部萃取→碱化抽提共沸结晶.在碱化抽提单元操作中,其碱化形成的青霉素G钾工业盐水溶液(工艺中称之为RK)中会含有25~35%的乙酸丁酯(简称丁酯),RK中过高的酯含量对下一工序钾盐的共沸结晶操作有直接的影响,主要因RK共沸过程中使用正丁醇做共沸载体,RK形成三元(水、丁醇、丁酯)共沸,其共沸后的馏出液及母液在回收正丁醇时,丁酯会随丁醇混融进入回收罐,使生产中套用丁醇酯含量逐步增高.利用青霉素提炼过程中RK的工艺特性为其设计了完善的去酯工艺,使最终成品青霉素工业盐质量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青霉素提炼生产一直采用青霉素发酵滤液乙酸丁酯萃取→碱化抽提成盐→减压共沸结晶工艺,碱化抽提形成的青霉素G工业钾盐水溶液(我们称之为RK)的稳定与否一直是一个困扰成品收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利用生产RK进行小试降解后共沸结晶分析,找出RK降解与成品收率的对应关系,对现青霉素G工业盐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6-氨基青霉烷酸(6-APA)俗称五侧链青霉素,是青霉素分子的母核.目前,生产氨苄青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均使用6-氨基青霉烷酸作为母核,其母核生产过程是由青霉素发酵液→发酵液预处理→一部萃取→碱化反萃取成盐→共沸结晶干燥→溶解→固定酰化酶裂解→萃取6-APA结晶干燥→生产下游产品.其生产过程操作单元多,设备庞大,操作工艺复杂.探索了青霉素滤液利用Ultra-flo超滤→SUF卷式超滤→NF卷式纳滤浓缩滤液直通6-APA生产的可行性,直通工艺将减少溶媒消耗、降低对人体的危害、减轻环保压力,并将减少单元操作,废除庞大的生产设备,对今后的青霉素系列产品的生产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选青霉素钾盐萃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以青霉素钾盐萃取收率为指标对萃取工艺参数进行筛选。分别从温度、pH值和破乳剂用量三个方面,优选出青霉素钾盐萃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A2、B2、C3,即温度在14-16℃,pH在1.7-2.0,破乳剂的量在3ml。通过实验证明的萃取的收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6-氨基青霉烷酸(6-APA)俗称五侧链青霉素,是青霉素分子的母核。目前,生产氨苄青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均使用6-氨基青霉烷酸作为母核,其母核生产过程是由青霉素发酵液→发酵液预处理→一部萃取一碱化反萃取成盐→共沸结晶干燥→溶解→固定酰化酶裂解→萃取6-APA结晶干燥→生产下游产品。其生产过程操作单元多,设备庞大,操作工艺复杂。探索了青霉素滤液利用Ultra—flo超滤→SUF卷式超滤→NF卷式纳滤浓缩滤液直通6-APA生产的可行性,直通工艺将减少溶媒消耗、降低对人体的危害、减轻环保压力,并将减少单元操作,废除庞大的生产设备,对今后的青霉素系列产品的生产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青霉素提炼生产采用青霉素发酵滤液经乙酸丁酯萃取一碳酸钾抽提成盐一减压共沸结晶工艺,滤液抽提形成的青霉素G工业钾盐水溶液(我们称之为RK)的稳定与否一直是一个困扰成品工业盐收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但此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本文利用生产RK进行小试降解后共沸结晶分析,找出RK稳定性与成品收率的对应关系,对现青霉素G工业盐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霉素提炼生产必须经过的工序即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索发酵滤液,然而在萃取过程中需采用活性炭来吸取萃取液中的杂质,这样一来,废炭中就会夹带着残留丁酯,即增加了生产成本,又造成了COD排放超标,加大了环保压力。本文利用试验方法在三个方面对废炭处理进行小试,对现青霉素G工业盐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主要论证青霉素G间歇反萃取工艺的优点,对连续反萃取和间歇反萃取工艺原理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和实践证明,间歇反萃取较连续反萃取能够更好的满足青霉素G结晶的质量要求,即pH值更稳定、杂质含量低、水份含量低,结晶时间明显缩短,选择反萃取工艺对这一过程的收率和产品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油破乳技术是油气开采过程中油水分离的重要环节。魏岗油田原油的舍蜡量为46.27%-47.31%.凝固点为45f)~50.4℃,胶质沥青质含量为12.8%~13.3%常规破乳剂对于这种高蜡、高凝、高胶质沥青质石蜡基型原油的脱水效果不佳。研究中,采用瓶试法在60℃试验温度下,通过对25组破乳剂破乳性能的综合评价,9#及21#破乳荆的破乳效果最佳。同时,优选出的破乳剂与其他水处理剂配伍性较好,现场应用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11.
安中片中延胡索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安中片中延胡索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浸泡0.5小时,提取二次,第一次5倍60%乙醇提取2小时,第二次4倍60%乙醇提取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本方法可靠、简单,可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环境监测中如何利用萃取法技术问题,利用了萃取法技术,对污水中的苯酚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进行了萃取法的实验测定.探讨了在萃取过程中对萃取剂的选取、络合剂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油水比对萃取率的影响、污水的pH值对萃取率的影响和混合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微量磷的测定方法有很多,但用磷与钼酸铵形成磷钼杂多酸络合物,用乙酸丁酯萃取分离,用SnCl2还原反萃取后,借磷钼蓝光度法测定合金中微量磷比较好。在波长700nm处工作曲线线性范围0~1.5ug/mL,相对标准标准偏差在1.20%~3.05%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9.5%~100.7%之间。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酒石酸酸提法从市场购买砂糖橘的橘皮中提取果胶,探讨了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料液比及pH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研究提取果胶的最佳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pH为1.5,温度95℃,料液比1:15,反应时间是80min;最大提取率为9.62%。  相似文献   

15.
本次实验样品是印尼油砂,其含油率高,可提取出优质的油砂油,油砂是一种潜在的石油资源。最近几年在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发新的油砂萃取技术,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本实验中选取了高效萃取剂和水洗剂,对油砂原样、残渣、油砂油、萃取剂,水洗剂进行详细的化验分析,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到最佳的工艺控制参数,为下一步应用于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次试验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对络合萃取,整体液膜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25℃)条件下,油水体积比o/a=1:1,ph值为3.00左右时,络合萃取的单级萃取率可达83%以上。利用非平衡传质的特性,采用液膜技术可以实现青霉素G的同步分离与浓缩,可以在一个较温和的ph条件下进行操作,可以极大的减小青霉G的降解损失。但是其缺点是整体液膜膜相扩散传质阻力较大,传质速率低。在目前生产中还应以络合萃取法为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利用混合澄清槽的方法对铀进行萃取分离,简述了铀萃取过程的总体方案,分析了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以及硬件、软件的设计。本文针对铀提取工程的工艺,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澄清槽法铀萃取控制系统,从目前运行效果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有机相和水相的进料、搅拌、澄清、分相等过程。  相似文献   

18.
常减压蒸馏装置是炼油厂的一次加工装置,而电脱盐又是常减压蒸馏的第一道工序。当今的原油电脱盐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防腐手段,伴随着脱盐、脱水、脱金属技术的日趋成熟,它已变成为下游装置提供优质原料所必不可少的原油预处理工艺,是炼油厂降低能耗、减轻设备结垢和腐蚀、防止催化剂中毒、减少催化剂消耗的重要工艺过程。本文通过总结不同原油破乳剂的试用效果,筛选出适应性强、破乳效果好的原油破乳剂,并在此基础上对电脱盐装置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高装置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胆固醇的提取,以C18反相色谱柱(4.6 mm×150 mm,5μL);流动相:100%甲醇;流速: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05 nm;进样量10μL,在前处理萃取操作中采用不同混合萃取溶剂(环己烷、石油醚、乙无乙醚、丙酮)分别对于蛋黄中的胆固醇进行萃取,检测和分析含量,分析不同萃取剂对检测胆固醇的含量的萃取效果。结果发现采用石油醚:丙酮(V/V)为6:1的萃取剂萃取效果最佳,胆固醇含量13.94 mg/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含量。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钠7.8g,加水900ml溶解,用磷酸或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4.4±0.1,加水稀释至1000m1)-甲醇(95:5)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分别在132-308μg/ml,48~112μg/ml,范围内线形良好(r分别为0.9997,0.999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9.4%;RSD分别为0.62%,0.72%。结论: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专属性强,为评价该制剂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