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确保选课走班的顺利实施,提升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结合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的经验,普通高中学生选课走班的教学管理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做好选课走班教学管理的精细准备工作,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针对选课走班学生的多变性、课堂的流动性、模块的多样性等现实,加强选课走班的过程管理;针对走班背景下模块考试、学分认定、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评价等复杂问题,完善选课走班的评价机制,加强选课走班教学管理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高考改革,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学校开始实行选课走班教学,这同时也增强了对师资的考验。甚至可以说,师资是能否成功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关键。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建设,不断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训,培养每个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关注教师的心理活动,要时时给予学生积极,正能量的一面;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严谨,正确的知识引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走班制度的开展,试点学校已经拉开帷幕,2022年各省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需要基本完善,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要基本形成。普通高中教师面临新的问题,如何适应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就语文学科进行探讨,将从分层教学的原理、价值研究、实施策略、反思与问题来分析,为选课走班制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4.
冯小兵  郭勤 《知识文库》2023,(4):112-114
<正>在新高考改革下,教学要想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挥学生自主性,实施“选课走班”制度。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实现了教育过程的数字化,为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此,本文以大数据为依托,结合县域高中教育实情,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查找病情,并提出易操作、数据化、可行性的“选课走班”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高考招生改革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等多项举措,使得必修课的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大部分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对选修课的走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但对必修课的选课走班教学尚有很多亟须探讨的问题。本期“视点”,我们刊发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或根据现状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或结合自身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思考,希望能对学校开展选课走班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因材施教同时体现了教育对于“高公平”与“高质量”的双重追求。因材施教包括“识材”与“施教”两步,即先识别学生的差异性特征与需求,再据此施加差别化的教育教学。在中小学的一所学校甚至一个班级里面,因材施教的对象群体包括英才儿童、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学困生、普通学生群体四类。分层教学和选课走班是因材施教的两种主要教学模式。班内分层教学的效果比校际分层(重点校制度)和校内分层(重点班制度)更好。选课走班要更注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与学生兴趣爱好的满足,需要有序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具体做法为例,对“强基计划”下关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针对选课走班制的若干思考,以期为新高考背景下实施选课走班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高考走班过程中探索总结出全走班、部分走班和套餐制的走班模式,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选择适合的走班模式。选课走班模式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需求,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但新高考选课走班模式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管理比较困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针对新高考选课走班模式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阐述新高考选课走班模式下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有效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选课走班作为一种新型育人的模式成为高中学校的普遍选择,也是高考改革后高中学校改革的焦点。但是,学校在选课走班的实践中面临课程设置不足、教师资源不够、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等普遍问题。学校需要从增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预估教师资源,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施生涯教育;同时在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更新育人理念,政府加强区域统筹,以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挑战。  相似文献   

10.
走班制教学是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走班制教学因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化教育而受到国内课程专家的推崇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基于2000-2017年1826篇走班制教学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近20年,我国走班制教学研究日益增多,其发展过程与课改关系密切;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以中等学校实践探索为主。随着国家新课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走班制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化,我国走班制教学逐渐从单科走班走向多科走班、从分层走班走向选课走班、从单方面的分层教学逐步走向更为全面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选课走班模式还是分层走班模式均面临选课、授课、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评价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调配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和阻力,尤其是对高等院校人才选拔的影响,亟待解决。走班制教学是否走得通,依赖于多方支持和多手段并举。互联网和教育信息技术助力走班制教学,或可助于构建多元选择、开放灵活的线上/线下走班教学模式,帮助解决走班制教学遇到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宁波大学为先导的一批高校进行了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在学生发展中更强调自主选择,“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也随之提出。但与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的关键要素——学生的选择能力,却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水平。掌握当代大学生对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认识状况和他们所具备的选择能力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路径,提高学生成才选择能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宁波旅游业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宁波在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与障碍,譬如旅游资源赋存上的相对劣势,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确,旅游产品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等等,也就是说,宁波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必须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加强与长三角其他旅游城市的横向合作才能在呼之欲出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近代开埠后第一代新商人群体,宁波帮抓住了时机,积累了财富。深谙"利市百倍"之道的宁波帮将钱庄变为银行,将手工工场变为机器工厂。他们带给近代中国社会的,不仅是充足的资金,还有近代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思想文化。在自身转化为资产阶级群体之时,他们也影响了社会的近代化变迁。  相似文献   

14.
宁波的正装业以品牌为潮头,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品牌影响力,提高区域品牌形象,并通过品牌效应形成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经济形式,这里笔者称为正装品牌经济。通过对宁波服装业的近距离观察,笔者分析了宁波正装品牌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为如何打造宁波的正装品牌经济提出了正装品牌的定位、打造正装品牌的地域色彩和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代宁波帮商人在事业有成后,积极投身于故乡的慈善事业。在从事慈善事业过程中,宁波帮非常注重组织化管理和慈善品牌的打造;重视慈善技术的创新以及教育事业的投入。宁波帮的慈善事业结合地方传统形成一定特色的慈善文化。宁波帮慈善事业对我国当前慈善文化的建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在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建立科学的慈善制度,弘扬博爱的慈善文化等方面借鉴宁波帮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宁波市壮大外经贸队伍,贯彻大经贸战略的指导思想,宁波中小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纷纷走上对外开放第一线,正在发展成为宁波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和外向型经济的活跃因素。为此宁波市政府应把扶持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促进宁波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的建设方案实施为地方高校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将对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所以高校学报应根据“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相应的办刊转型。文章分析了高校学报存在的数字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办刊特色尚不明显、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从而提出高校学报应采取促进媒体融合、培育特色栏目和吸纳专家办刊等应对路径,以有效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作为多参数、多目标的复杂组织机构,需要构建有效的动力系统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变革。基于对大学本质和运行轨迹的分析,大学稳定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大学的条件、制度、文化、环境和效益系统。研究大学发展的动力系统,对理清大学发展的内外部动力因素;探索大学如何充分发挥其动力系统功能;推动大学遵循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文化传统;保障大学按照高等教育规律科学、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近代宁波商帮崛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当代宁波商帮发展的情况。通过近代、当代宁波帮的比较研究,创新地提出宁波的人文特点,即粘性,搏争,仁厚,务实,这四个词的第1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正好是“宁波人文”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N、B、R、W。正是这种人文特点使宁波帮得以历久不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宁式家具,作为宁波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了属于宁波的独特地方风格,文章从悠久的文化和独特的工艺技术作为阐述的“切入点”,结合宁波当地的人文风俗和地域特征,多方面考虑了宁式家具风格形成的必然因素,对宁式家具在风格上所形成的独特艺术价值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