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研究视野,对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歌剧《原野》从剧本观念、创作观念等方面进行重新剖析,力图打破以往西方人眼中看中国歌剧——以西洋歌剧为标准的审美价值观。探寻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篇》的成功推出,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歌剧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让中国的民族歌剧走向了世界,吸引了世界众多关注的目光。从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的民族性、成功运作等方面,探索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传播的方法途径,得到对民族歌剧发展的有益启示:艺术家应加强艺术修养,多方吸吮甘露;立足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提升中国歌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一、《木兰诗篇》简介 2004年10月以来,中国歌剧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首宋朝的乐府民歌被改编后,搬上了国际舞台.它以音乐会的形式走进国家大剧院,走进美国、日本、维也纳等国家进行巡演.自公演以来,它一直在刷新着中国原创歌剧的各项纪录.它就是刘麟老师根据乐府民歌《木兰辞》改编而成的《木兰诗篇》.《木兰辞》有作为教材编入小学课本,有豫剧版的《花木兰》等,而歌剧《木兰诗篇》是以歌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国际舞台,弘扬传承了经典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歌剧艺术是我国艺术工作者在借鉴欧洲歌剧的基础上,融入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化和民族艺术,创作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自从我国进入世界市场之后,我国文化、艺术表演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经过改良的传统戏曲、歌剧层出不穷,为民族歌剧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木兰诗篇》作为第一个将古代文学与现代歌剧融合的新型民族歌剧,在我国民族歌剧艺术领域具备里程碑意义.本文将以《木兰诗篇》第三乐章为例从中国歌剧发展、重唱及创作分析、民族歌剧创新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于我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传统的融合进而打造的具有中国独特韵味饱含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运河谣》正是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戏曲、民歌、民俗等创作而出的表现民族气质的中国民族歌剧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音乐内容、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运河谣》这部作品做简要分析,以期大众能对这部作品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詹棉棉 《文教资料》2012,(29):62-63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的不朽之作。这部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歌剧从中国素材、传统乐器、民间音调等方面大力渲染了"中国风",并成功运用了极具中国色彩的"茉莉花"这一清新优雅的旋律,使得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得到完美的融合。本文将从歌剧《图兰朵》中所体现的"中国风"、歌剧《图兰朵》中丰富多彩的"茉莉花"两方面,探究歌剧《图兰多》的艺术魅力之根源。  相似文献   

9.
东方主义视角下歌剧《图兰朵》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9,(1):73-77
阐述歌剧《图兰朵》中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中国民间音乐、儒道思想、婚丧嫁娶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从东方学的角度来看,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元素是西方话语语境中的东方元素,是西方主义者在西方价值维度下建构的产物,歌剧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其实代表的是西方的利益,观众由此产生的崇拜西方文明而鄙视东方、否定东方文明的"全盘西化"心理与文化自卑感,也是所有现代中国人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10.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著名作家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歌剧。为了打造赵树理文化品牌、适应广大观众欣赏需要、锻炼提升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在院庆10周年之际重排歌剧《小二黑结婚》。排演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大量渗透浓郁地方风味的元素,使人物个性更鲜活,节奏更顺畅,地方风味更浓厚。评委点评道:歌剧《小二黑结婚》代表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作品,不仅坚持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而且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歌剧《图兰朵》为普契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图兰朵》作为意大利传统音乐文化与新时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在戏剧效果与音乐效果上达到了完美融合,在该部作品创作方面实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本文就以普契尼较为鲜明的异国情调歌剧作品《图兰朵》为例,通过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和演唱技巧等几方面对歌剧中女高音声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歌剧就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诗歌和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是在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中国歌剧是由20世纪20年代,由一种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开始了萌芽和发展。从1945年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白毛女》的诞生,到2004年《木兰诗篇》的精彩演绎,其故事情节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其中,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以《党的女儿》为例,通过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英雄性、阳刚性等特点以及描写中国歌剧演唱的字韵美、声韵美、情韵美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让我们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及演唱特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大量的艺术作品。而对于中国现代的室内歌剧而言,其形式和素材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现代室内歌剧不但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本文主要通过从歌剧《夜宴》的音乐表现风格和音乐结构入手,对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夜宴》的音乐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民族歌剧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已经成为一朵璀璨的花朵,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歌剧《苍原》创作于1987年,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经典之一,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一部黄金著作。其中这首《情歌》就是其中的主要唱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贯穿整部歌剧,每一乐章都有出现,笔者将对于该歌剧进行简单介绍,并且从作品的情感处理、气息控制两方面分析其中的演唱技巧。此唱段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拿它来作为提高演唱技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欧洲大歌剧最早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至19世纪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实际上,我国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最早的歌舞剧雏形源于汉代的"百戏",而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歌剧是从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在我国20世纪出现。我国第一部大型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民族新格局"的模式。而继《白毛女》问世之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嘎达梅林》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相继产生,同时我国还引进《茶花女》、《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来了我国歌剧的繁荣局面。歌剧《江姐》在这一黄金时期应运而生。无论是从其创造的时期还是从题材内容来看,歌剧《江姐》都在我国现代歌剧剧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歌剧《江姐》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和研究了其演唱风格,旨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此剧不仅树起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创新里程碑,还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三首咏叹调,即爱情三部曲。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手法,结合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运用合唱、领唱、二重唱、四重唱、重唱与合唱相融合等歌剧演唱形式,增进了歌剧本身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又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它自1964年首演到2008年复排,历经四十余载春秋和五代“江姐”的演绎,久演不衰,常演常新.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97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从3月拉开帷幕后,到目前为止,已有《阿美姑娘》、《凤仙花》、《弄臣》、《卡门》、《苍原》、《图兰朵》等多部歌剧在北京上演。此次活动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观摩世界各国优秀歌剧节目的机会。同时,也对我国歌剧形成了一股冲击,引发了关于歌剧的新思考,使人们对我国歌剧的发展问题再次投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曲家金湘1987年创作的歌剧《原野》的音乐创作以人物为出发点,戏剧性呈现为手段,在主题设计、和声及配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既汲取了欧洲大歌剧的表现方式,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民族性及时代性,深刻揭示了剧中人性的扭曲压抑、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20.
据文化中国网消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描写这一题材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但朝鲜文艺工作者将这一中国东晋时期的民间传说改编成歌剧,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朝鲜版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朝鲜著名的血海歌剧团创作,该歌剧团去年曾在中国巡演朝鲜版歌舞剧《红楼梦》,引起强烈反响。自去年10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