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地球板块运动的活跃,巨型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无可避免,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灾害预测准确度以降低灾难后果的同时,济灾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济灾过程中物资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本文提出济灾会计一说,试图构建科学、完整济灾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来更是连年不断.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自然因素是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因素虽然不会促成某一种自然灾害的直接发生(1938年黄河决堤事件是个例外),但是,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经济,使近代政权既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御灾上有多大作为,也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减灾上有多大成效,从而加剧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苏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水灾、旱灾、虫灾等,其特点是损失惨重、灾害频繁、灾害具有季节性等,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恶化生态环境,摧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灾后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导致了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也是马文化的核心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期间对蒙古马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要求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高校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是蒙古族,如何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蒙古马精神,应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大学学业,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民族预科生为例从蒙古马精神的形成及内涵、民族预科生蒙古马精神的缺失现象、成因分析、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化与蒙古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实质和精髓.蒙古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草原文化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汉文化的过于强大和"同质性"特点,使得草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和困境.失去本民族文化基础的蒙古族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于是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下降和对前途无望等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蒙古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必须把蒙古族高等教育与蒙古族民族文化即草原文化承接起来.  相似文献   

6.
温斌 《职大学报》2016,(4):33-36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并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地域文学,它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文化属性划分的一种结果,与草原文化密切相关,而草原文化又和游牧文化相辅相成。不管是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还是草原民族,均体现着"草原"这一本质属性、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复合型灾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自然或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或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的那些固有风险和可能风险的显性化聚合。复合型灾害呈现出自然内部作用、自然灾害串发、社会危机引发、社会内部作用等四种不同形态表征,为此,构建复合化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协力式的“公私参与”机制、加大“社区化”应灾设施建设等成为治理复合型灾害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在适应和改造蒙古高原渔猎和游牧环境中,创造出了独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作为蒙古族百科全书的《蒙古秘史》以浓郁游牧民族语言全面真实地记录了蒙古人源流、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内容,是蒙古人对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表达。《蒙古秘史》是一部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典籍,对其原生态语言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分析,有助于了解蒙古人的宇宙观、哲学观、生态观、价值观的演进及发展的历程,对当代传播正确的生态理念、生态知识及生态智慧,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低温冻害、冰雹灾害、生物灾害已成为影响西双版纳农作物、经济作物的重要灾害类型,西双版纳自然灾害研究对于今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西双版纳自然灾害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研究范围广泛,聚焦于对水旱灾害、疾疫、森林火灾展开的成因、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对于低温冻害、冰雹灾害、生物入侵、兽灾等凸显西双版纳区域特点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灾害应对机制、防灾减灾思想、极端灾害事件的思考.今后的研究中,应凸显地区特色,加强整体性、跨区域、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著名钢琴曲作家莫尔吉胡先生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具有典型的蒙古族民族艺术特色。这部作品集从多方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蒙古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如萨满教信仰文化、狩猎游牧文化、马文化和舞蹈文化等。这部作品集也是第一部内蒙古钢琴音乐作品集,作曲家运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多姿多彩的草原生活,表现了曲作者对草原人民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具有先天的暴力基因,但各民族个性不同,暴力基因的显现就存在程度差异。古罗马人以残酷的角斗长期延续而著名,除却暴力基因因素外,宗教祭祀、好斗性格、享乐至上、自然法精神、合法暴力思维等民族个性是角斗兴起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与它父老崇拜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特殊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父老崇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祖先崇拜和老年化的文化心理从父老崇拜中产生 ,三者共同调节了中华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并决定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Most sprots forms in Chinese folk customs at all seasons and on national ritcs cmcrged with natural worship, superstition and taboo. Due to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 background, sports in various folk customs were divcrsified. After the Wei Dynasty and the Jin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feudal society, sports in folk customs on national rites gradually turned into recreatively activities in sensonal folk customs (the change was relational late in national minority area). National migration and mergence in the past dynasties led sports in folk customs of different places to absorb cach other and be further developed. Since the Sui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sports such as dragon-boat race, wrestling, football, archery, horsc race, tug-ofwar and height scaling had in fact turned into the common cultural wealth of many nationaliti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岁时和礼仪民俗中的体育形态大都是伴随着自然崇拜、神鬼迷信和禁忌等产生的。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和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民俗体育也各具特色。魏晋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礼仪民俗中的体育,逐渐转为岁时民俗中的娱乐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变化较晚)。而历代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又使各地民俗体育相互吸收和发展,自隋唐始,龙舟竞渡、角力、蹴鞠、射箭、赛马、拔河、登高等,事实上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了。  相似文献   

15.
走西口是清初至民国年间山西、陕西等地的老百姓为了涌向口外的移民活动。走西口大规模移民活动的形成因素很复杂,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是众多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走西口对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承德的寺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755年普宁寺建成后,香火旺盛,喇嘛云集,逐步成了清代塞外藏传佛教活动中心。这些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笼络了西藏的活佛,团结了藏族人民,粉碎了外国入侵者分裂西藏的野心,加强了清政府与新疆、内蒙、辽宁等省的密切联系。今日,西藏、青海、内蒙的佛教徒还经常来承德寺庙膜拜,外八庙仍然起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陇南白马藏族较好地保留了古朴、神秘的原生态民俗文化,鱼图腾崇拜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白马人的服饰图案、妇女首饰、建筑装饰、岩画等均有鲜明的鱼图腾崇拜的符号特征。白马人的鱼图腾崇拜可溯源至炎帝部落时期的仰韶文化,是氐族鱼图腾崇拜的延续,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湟水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在清代以前,湟水流域是少数民族活动的舞台,因而,这一时期该流域的优势语言当是少数民族语言。清以后,附近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向青海大量移民,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也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今天以中原官话为主体的一种颇有特色的地方方言。  相似文献   

19.
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着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的产生、延续、发展、变化都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其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与水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变化积淀而成,并相沿成习。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文化的背景、因素和成因,我们才能够真正解释其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土地崇拜是哈尼族民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习俗和行为 ,是其先民的信仰与潜在意识的集中反映 ,是漫长历史的农耕生活培植的哈尼族对土地滋生繁衍万物的迷信 ,它表现为对土地及其神灵的敬奉和崇拜。土地崇拜造就了哈尼族许多优良的传统 ,如务实精神、集群意识和乡土意识等。但当面对商业经济的冲击时 ,崇土心态所带来的一些民族固疾却阻碍了哈尼民族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