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典”时期京渝两地民众社会心理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京渝两地的556名民众进行了“非典”疫情中风险认知及其社会心理行为预测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典”期间,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总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他们在风险事件的认知、影响风险认知的信息因素和社会心理预警指标几方面总体表现是正常和适度的。调查期间政府的防控措施对稳定民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非典”期间,处在不同疫情状态下的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所处的不同疫情环境而引起的,而且也仅是程度上的而非性质上的。本调查结果可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民众心理行为的有效疏导提供对策建议,为未来建立我国民众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举国上下全民参与抗疫。在这场重大疫情应对中,民众表现出由于无知带来的焦虑、恐慌心理,侥幸带来的过度自信心理,持久抗疫带来的麻木心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松懈心理,以及疫情创伤后应激的社会心理,它们给抗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民众的社会心态。在认知层面,正视疫情,构建接纳的心态;在行为层面,全国一盘棋,树立服从的意识;在情绪调控层面,积极赋能,造就阳光的心态;在言论层面,明辨信息,构筑负责的心态。分析这次重大疫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并及时调整民众的社会心态,助力防控抗疫,打赢这场全民战争。  相似文献   

3.
“SARS疫情”对民众心理与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自编问卷,通过对宁波地区730名民众的调查,研究了人们在SARS疫情期的心理反应及其行为变化。结果表明:1)经历SARS疫情,民众虽然产生了应激状态,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心理,但多数民众心理状态良好,总体所表现的紧张感适度,调动了防治SARS的积极应对行为。2)民众对SARS疫情有关情况的了解还不够,平均程度只有3.15,即处在熟悉和陌生之间的一般水平。3)女性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恐惧、紧张、对疫情更大的关注,在SARS疫情时期的心理压力更大。4)农村居民样本面对SARS疫情的认识,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等与其他群体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往往容易对公众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社会心理服务受到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文章对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心理援助的中央精神及相关政策要求、社会心理服务的总体开展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安徽疾病丛生、疫情连年。安徽的疫情是全国的缩影,一方面显示了时代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地域的独特性。安徽疫情的恣肆造成了地方民众心理的恐慌和人口的大量死亡,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加剧了农村的衰败。  相似文献   

6.
新冠疫情导致大量谣言、流言的传播,这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疫情的防控并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国内特别是海南省内疫情得到较大程度上控制,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疫情大多依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后疫情时代的相当长时期内,谣言、流言传播的易发性依然存在。在深入分析海南当前疫情之下与后疫情时代谣言、流言传播的易发性及其危害性基础上,对当前海南疫情防控中如何防控谣言、流言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疫情时期,如何高效、客观地报道疫情,充分发挥和展现新闻媒体的责任担当,是摆在新媒体面前的第一要务。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强、重视多元群体、信息成本低的特点,在疫情时期及时全面地披露疫情相关信息,为全社会共同抗疫提供了信息快速发布与交流的平台,在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出现了传播把关不严、信息泛滥影响公众情绪,自媒体和社会大众借助新媒体散播谣言,公众隐私被暴露等问题。因此,在后疫情时期新媒体传播应净化信息以正视听、增强公信力,要紧跟疫情防控节奏,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丰富报道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大规模蔓延,影响到我国大范围地区和群体。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经由媒介化信息的再现重构,经过受众的信息接收及反应之后,逐渐演变成创伤性事件,并形成创伤记忆。为了应对重大突发情况下的创伤反应,在充分理解疫情期间社会不同群体的创伤反应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把创伤记忆以鲜活、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修复和抚慰创伤。这对个体自我修复、社会心理救助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完善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社会教育被纳入战时教育体系,民众教育馆作为社会教育综合机关被政府列入抗战建国的主要力量。在教育部政策推动下,沦陷区民众教育馆随政府迁徙并结合现行行政监督专员区设置分区,逐渐恢复并开展各项活动,向基层社会渗透国民政府的社会控制。在当时国家权力采取"去本地化"下潜大趋势下,民众教育馆的职员籍贯分布却呈现出一种逆风而行态势,并与地方士绅、社会精英进行很大程度的本地化糅合,其利弊在1944年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与会计互控案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抗战期间,该馆发生多起馆长与会计的内部纠纷,频繁且持续发生自有其经济因素,却也反映了国家权力与乡土社会政治的复杂关系,在省立民教馆职员籍贯分布、到馆时间和任职经历中予以集中显现,挑战了学界关于抗战期间湘西政治明显"去本地化"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理念】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武汉等地疫情严重,急需医护人员及医疗物资的援助。于是,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险,勇赴武汉,义无反顾地成为"逆行者"。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学习"白衣逆行者"正直、勇敢、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学习责任与担当。【活动目标】正确看待支援疫情地区的医护人员,学习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亟需心理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然而,线上教学完全无法达到原有心理辅导活动课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感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任务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秉持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恰恰解决了疫情期间心理辅导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实例,详述如何制作"心理成长任务包",阐明了任务导向教学法可有效应用于新冠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相似文献   

12.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同时给东北各阶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伤害.使其社会心理由最初的对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向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抗日心态"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是促成东北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重大疫情造成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波动,由"稳定"到"恐慌"、由"信任"到"疑惧"、由"平和"到"焦虑"、由"充实"到"空虚"是大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表征。重大疫情的现实影响、对疫情缺乏科学认知、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缺失分别是重大疫情中大学生产生心理波动的现实起因、主观动因、心理成因和重要诱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大学生防疫知识教育与防控力度,提升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与网络媒介素养,积极进行线上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知疫防疫、识谣辟谣,调试大学生心理、提振大学生精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已经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重大疫情的突然暴发及因疾病的传染性、致死性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加剧"陌生人社会"人们的恐慌、焦虑,出现谣言四起、社会焦虑现象。重大疫情下需要通过制度化规范、道德性约束、科学化防范和文明化提升促使"陌生人社会"的理性逐步回归,进而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中小学生、家长、教师的在线网络问卷调查发现,三类群体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比较平稳。学生的心理危机随着年级增加会有所提升;教师群体中毕业班教师和年轻教师心理危机发生率较高,学科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家长心理危机发生率不存在年级差异;家长和教师居家期间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疫情后期的心理干预除了宣传外,还要加强调研与对重点对象的关注,开展积极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及其影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明晰使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疫情防控、假期指导及延期开学期间的工作部署。一是将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工作部署,构建危机应对网络;二是以保障正常教育秩序为工作核心,统筹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分级分类部署相关工作,力保"停课不停学"稳步推进;三是以保护师生身心健康为工作主旨,全力开展线上线下防疫宣传,提供专业心理辅导,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与伤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但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校要运用心理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大学生心理疏导建设工作,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方法和规律,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内在优势和积极力量,科学理性认知疫情;增强积极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消解疫情期间人际冲突,引导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于逆境中重组心理韧性,提升青春抗逆力;于疫情中培育自决能力,逆势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考试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立为高考命题的首要目标,要求强化对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的考查。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特别是作文试题呈现出关注重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疫情之下,“同心协力,勇担责任,共克时艰”成为时代强音。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火线指挥;白衣战士,顽强拼搏、艰辛鏖战;企业员工,夜以继日,保障供应;爱心人士,慷慨捐助,源源不绝……这是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以“武汉抗疫战斗”为内容范围的作文,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命题立足于将作文能力的考查与当今社会生活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促使考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引导青年面对国家困难、人民灾难,置身其中,有自己的思考与担当。  相似文献   

19.
"陌生人社会"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步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体现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面对"陌生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维度,应当提升文学教育的诗性境界,张扬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发挥其制衡性、补充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区心理服务是十九大提出的“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党建服务群众的宗旨相一致。后疫情时代,社区党建硬措施与软服务相结合,通过开展社区心理服务,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是满足特殊时期居民获得感的温暖向度。提出打好疫情应对期社区党建同“心”抗“疫”心理服务组合拳的具体策略:强化科普“定心”,提振居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尊重需求“暖心”,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实现与不同群体间的同频共振;良性沟通“舒心”,搭建线上交流“舒心桥”,织就信息沟通“连心网”,共建抗“疫”心理堤防;开展“贴心”服务,以“点对面”释疑解惑和“一对一”联系与跟进活动,全方位筑牢居民心理防护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