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职教育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其产学合作有独特之处。文章分析了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促进产学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在产学合作上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台湾地区在从“台湾制造”向“台湾创造”转型的背景下,产学合作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追寻学前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是人们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诉求。文章结合学前教育公平角度分析了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儿园辅导计划》文本,对该计划的经费补助、辅导团队资质及问责制度、辅导过程质量等主要构成内容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大陆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台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将台湾地区60年来技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24种合作模式归为六大类,即顶岗实习模式、研究开发模式、配合教学模式、员工培训模式、创新育成模式和合作经营模式;分析了台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随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技职教育层次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剖析了台湾地区产学携手合作计划的运作机制,指出台湾地区校企合作具有明显的官、产、学合作特点,提出"校企合作要搞好,首先必须有政策法规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然后才是完善校企双方的合作机制,形成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产学合作"两张皮"、"合而不深"是当前大陆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痛点,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合作路径的缺失.本文将组织"边界跨越"理论引入产学合作过程分析,基于我国台湾地区技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嵌入式单案例分析,探索产学合作双方如何从"陌路人"转变为"深度合作者",并提出了产学合作"边界跨越"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5.
产学合作"两张皮"、"合而不深"是当前大陆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痛点,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合作路径的缺失.本文将组织"边界跨越"理论引入产学合作过程分析,基于我国台湾地区技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嵌入式单案例分析,探索产学合作双方如何从"陌路人"转变为"深度合作者",并提出了产学合作"边界跨越"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6.
分析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以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依托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赢紧密结合的培养机制,通过深度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发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这给大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以下几点启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改革招生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开展联合培养,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和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校企合作的组织边界、目标原则、主体职权、合作形式、协议内容、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监督检查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一、规范合作行为,厘清利益主体间的责权  相似文献   

8.
论文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等理论,把政产学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所需要的网络交流机制(或称政产学合作的动机)分成三种机制(或层次):物质交换、信息沟通、知识交流,并对应三种创新类型:消化吸收式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人才开发和利用应是政产学合作的核心任务,三种机制的有效运行需依靠人才,也是为了促进人才能力的释放和提升.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多所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地调研,论文阐述三种交流机制的概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呼吁政产学合作的重心应从物质交换层次转向知识交流层次、人才培育和开发上来.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教委和市产学合作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产学合作教育论坛》,旨在通过《论坛》这一形式,建立高校与企业沟通的新渠道,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学双方的合作,以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在上海的发展。《产学合作教育论坛》计划每季度举行一次报告会。如1999年5月20日举办的产学合作教育论坛,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张列平教授为上海宝钢集团、上海金山石化集团、上菱集团等企业的厂长经理和上海高校有关负责同志作“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内部生产方式变革”报告。张列平教授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行传统生产方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素质本科技能型人才以精湛的技术技能、优秀的职业品质区别于学术型人才,以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应用和较强的工程能力区别于一般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本科技能型人才,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强化职业训练为重要手段,产学合作为重要保障,因此,由于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教育计划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美国能源部系统国家实验室的开放教育计划,分析了这些教育计划的目标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对我国实验室开放教育提出几点看法,包括要发挥政府机构"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发挥研究型实验室资源优势培养精英人才、产学合作促进开放、区域性开放与全国性开放相结合,以及注重开放教育过程中的"附加值"等。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术教育》2004,(6):36-37
经验概括: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产学合作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办学之路,努力探索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合作途径、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不仅高度重视强化"产学合作",而且十分重视依托"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东京大学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设置特别的课程、配置完善的人员等措施,构筑起了依托"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高地,确保了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巨大的人才开发效能。  相似文献   

14.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大学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应用性都较强的课程,而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以产助学,以学促产,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科技创新和科研导向,对促进《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效果,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湖南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崛起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产学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着重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所有制形式单位、高职学生寻求雇主单位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剖析高职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专业匹配现状,并从学校与雇主合作关系、调整学生培养计划、转变学生观念等方面着手,探讨提高高职学生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专业匹配度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核心期刊论文的研究成果发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四个概念虽然都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的产物,但在侧重点、定位、适用范围和层次等方面存在差异。"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产学合作"侧重于科技研发,是合作的内容与核心;"校企合作"注重学校和企业两大实体间的合作,是育人的平台和载体;"产教融合"重视合作的全面性与深度,是合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合作的最高层次。未来的职业教育领域需要科学化界定概念。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实际上就是产学合作人才的培养计划,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蓝图。高职院校应以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为依据,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模式及课程内容,从而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8.
国际     
美国:全美写作项目关乎国家革新 美国教育部3月7日公布了"支持教育人员效能发展计划"(SEED)中针对"强化教师与校长效能、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补助方案的审核结果,其中,《全美写作项目》等三项计划获得近2460万美元的项目补助。《全美写作项目》小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的一个项目研究计划小组,该小组获得总计1130万美元的资助,接近总资助金额的一半。  相似文献   

19.
韩国产学合作先导大学培育3.0计划的出台既有韩国政府对国家发展环境的考量,也是对前两期计划的进一步深化和改进。该项政策是韩国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投入经费最多、覆盖院校最广的产学研合作系列项目。韩国产学合作先导大学培育3.0计划实施的周期为2022—2027年,其目标是通过产学合作增长模式的扩散,培育未来人才和创业型大学,主要实施构建为未来行业做好准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附加值的创业型大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持产学研合作、构建共享协作的生态系统等四大战略,重视事业评价和绩效管理。韩国产学合作先导大学培育3.0计划,对我国构建打通产学边界的教师制度、形成支持产学协同的组织保障、健全政府支持的产学合作政策体系和持续加大产学研成功模式推广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深入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具体运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构建开放式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实践学分比重等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