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8):64-65
“意兴阑珊”意思是兴致低落、将尽(意兴:兴致).语本唐·白居易《咏怀》:“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例如清·王闿运《致赵直牧》:“闿运蜀游三年,失一佳儿,意兴阑珊.杜门守静,家事冗杂,仍复相扰,不足以自奋也.”叶圣陶《倪焕之》十三:“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高阳《胡雪岩全传》一部二十二章:“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哪怕是王有龄到京里,他被钱庄辞退,在家赋闲的那段最倒霉的日子,也没有这样意兴阑珊过!”林遐《小城的欢乐》:“当我走回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意兴阑珊.”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杂文家郭振亚赴东北兴城开会,与著名传记作家李辉相见。 “你就是郭振亚?是写《阿Q的诉讼状》的郭振亚?” “在下便是!” “哦——” 李辉向旁边团团脸、慈眉善目的郭振亚悄语道:“我还以为你是怎样金刚怒目式的怪样子哩!”大概写惯“风雨人生”的李辉,常用这种透辟的目光审视对方。他想象中的那位文风犀利、敢于仗义执言的郭振亚,与眼前这位确有一些距离。 但他确实就是郭振亚,是十余年来在杂坛纵横捭阖、屡获大奖的郭振亚。 郭振亚曾是一位有志叩响缪斯之门的诗人,诗作曾刊于《中国百家讽刺诗选》。他擅长讽刺与幽默,于80年代中期向杂文转向。毕竟在文坛上历经锻炼,他出手不凡,在1988年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阿Q的诉讼状》,不仅荣获全国大奖,而且  相似文献   

3.
《半月谈》杂志副总编、青年评论家张正宪近年来以“苏北”等笔名,在《半月谈》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评论以其“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的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章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表扬。当我探问他撰写评论的心得,从他嘴里立刻跳出三个关键词:“睿智、情感、文采”。  相似文献   

4.
张忠顺的名字,最先引起读者的关注,大概还是从《解放军报》头版刊登的一些重头报道开始的:《有本事的人为何不安心?》、《领导登门听牢骚》、《帮典型为啥适得其反?》、《欲刹歪风,必驳歪理》、《“马放南山”之后》、《“安置卡”引起的风波》、《“热潮”中的“冷思考”》、《千军万马上网之后》,等等。特别是关于“模范团长”李国安、“军中焦裕禄”傅卫、“京城雷锋”孙茂芳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更是增添了我们寻觅他写作秘诀的欲望。最近,我们难得有机会与他彻夜长谈。事后,又细细翻阅了他出版的《超越自我的凡人———人物通讯作品集》、…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尔在一九七二年五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向基辛格提问关于美苏高级首脑在莫斯科会谈的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答:“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  相似文献   

6.
纠错二则     
辛勤 《新闻三昧》2006,(5):41-41
“禁若寒蝉”错了在报纸上曾经看到成语“噤若寒蝉”竟错成了“禁若寒蝉”,列举以下几个实例:《中国矿业报》2005年3月1日:“在权威的领导、专家、学者尚在这个问题上禁若寒蝉的时候,他竟然敢如此造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3日一版:“一些法官因此而学会察言观色,变得禁若寒蝉。”《市场报》2005年6月25日:“搞得服务员或如坠云雾,或禁若寒蝉。”为什么错得这么普遍?恐怕与未分清两个同音字有关。“噤若寒蝉”是个成语。“噤”:闭口不做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此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回答太守王昱说:“刘胜位…  相似文献   

7.
对乌鲁木齐的读者来说,“艺良”这个名字怕是不会陌生的。只是别误会:艺良姓“张”不姓“艺”。艺良在《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工人时报》、《新疆法制报》、《新疆商业报》、《老年康乐报》等报纸上,我们都不难找到他的名字:小小的一篇豆腐干言论,标题下就写着“艺良”二字;对了,《人民日报》在去年的《大家谈》栏目中,也发过他的一篇“豆腐干”,题目叫《秘密全在括号里》,他那敏锐的观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艺良看上去很年轻,至多超不过35。谁知他把一个手掌翻来翻去,却比划出个45。看不出!看不出!他脸色红润,皱纹无几、笔挺的高个头,不见一丝白发。于是我立刻想起一位朋友的警句:“大凡事业上专一,恬淡寡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0):62-63
“如履薄冰”意思是好像踩在薄的冰面上一样.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生怕出事.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王西彦《生活真实与艺术生命》:“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不敢真实描写社会生活,这样又怎么能够产生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的好作品呢?”陈忠实《白鹿原》一章:“他和母亲给病人喂了一匙糖水,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似的希望度过那个可怕的间隔期而不再发作.”  相似文献   

9.
我发现,《燕赵都市报》非常热衷于使用“黑名单”这个词。现举一例如下: 2001年7月26日十八版标题:《一批不合格药品上了“黑名单”》。 每读到“黑名单”我就生疑:“黑名单”是什么玩艺儿?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文中不见解释。但从报道内容不难看出,上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三版上郑重地登了一则《更正》:“顷接钱三强同志信,《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约里奥—居里误为约里奥·居里。希予更正。”胡乔木同志这种对自己文章认真的态度,使我想起了王尔德的一个故事:王尔德是英国大文豪。一次,他大宴宾客。客人已到齐,主人王尔德却久不露面。大家饿着肚子等了好久,才见他出来。客人问:“你怎么这样久才露面?”王尔德答:“我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工  相似文献   

11.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12.
偶读《编者与作者之间》,感触良多。 《编者与作者之间》的主人公叫萨克斯·康明斯,美国兰多姆出版社的著名编辑。 有一次,萨克斯应邀出席鸡尾酒会,他厌恶闹哄哄、醉醺醺的人们,独自站在角落里。一位女士端着酒盅飘然而来,问:“干嘛要站在角落里,是作家吗?”萨克斯答:“不。”“那么,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萨克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做清洁维修工作。” 萨克斯的玩笑话,一语道出了他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他认为:“书是集体努力的产物,一般人并不充分了解这一点。一本书的质量,它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常常取决于编辑的‘清洁维修’工作做得如何。”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去年底,江泽民总书记到天津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在校图书馆新馆二楼阅览室里,江总书记问中文系学生王辉:“《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看过吗?”又问:“能背诵一些吗?”江总书记强调说:“优秀的艾学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应该背下来。”然后他兴致勃勃地背起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被江总书记称之为“优秀文学作品”的《古文观止》,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人选编的一部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辑有代表性的文  相似文献   

14.
我的班长余书福退伍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已成为一家报社的编辑,战友们对他今天取得的成绩投去赞赏的目光。余班长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发表的三大本作品剪报本被海南《商旅报》聘为记者,后又被《海南特区报》聘为体育版编辑。在一次师里组织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上,余班长作为特邀佳宾被请回部队给大家上课,许多战友向他请教:“余班长,你从基层报道员走到今天报社编辑的位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笑着回答:“写新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热爱。”大家进一步打探:“如果想要达到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到底要热爱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一尺深!”…  相似文献   

15.
当一个人获得许多成绩和荣誉的时候.你会称呼他什么?明星?还是“大腕”?庹震把自己叫做“新闻熔炉里一块没烧熟的砖”。 1993年是庹震的丰收年,他的两篇通讯《春天的轨迹》和《同心共度辉煌时》在八届全国人大、政协新闻报道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这年10月5日,他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他却回忆起1982年的一段往事。那时,刚从经济系毕业的庹震,还不认识新闻ABC。他写的第一篇稿子就被“枪毙”了。编辑的批语是:“找不到导语,不知所云。”他却不解地问:“什么叫导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他决心一切从零开始。他在大量阅读新闻书籍的同时,主动向同行求教。很多老同志和学过  相似文献   

16.
“七一”建党节前夕,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党委分别通报表彰的新闻报道工作一等奖获得者中,有一个大家熟悉的青年人的名字,是用长方形的黑框框着。人们惊疑:“他走了?真的永远离开了他执著追求的新闻报道事业?”他叫蒙标成,是铁道部十四局五处修造厂工人,是业余通讯员,曾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和《山西日报》等报纸上发表稿件180多篇,其中中央级报纸60多篇。蒙标成在厂办公室分工秘书、劳资、工会、摄影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粗心的算术     
相传,北齐高祖读到郭璞的《游仙诗》:“青溪千余丈,中有一道士。”连连称赞。站在一旁的石动筒却说:“这诗有何了不起,要是让我作,即胜他一倍。”高祖令他作,他说:“我的诗是‘青溪两千丈,中有两道士。’岂不胜他一倍?”高祖听罢大笑(宁夏人民出版社《笑苑撷英》第34页)。用算术的倍数计算诗的水平高低,不仅粗心,简直可笑。但单就两与一之比来说,也算是相差一倍,这是不错的。今人行文中有的还常在算术上出现差错,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18.
近读《陕西日报》一版“星光曲”栏里的《李老汉修井》一文,感觉隽永、朴实,是篇好文章。兵法上讲“先声夺人”,文法上也讲“起首引人”。《李老汉修井》一文以农村俗语“众人的老子没人哭?”开头,一个问号,一反其意,简捷明快,自问他问,逗引的读者欲罢不能。文中说的是“真不知吞掉了230口李北人多少担惊受怕的心”的水井事。“组长挨门挨户收钱”,群众大概经怯了这种乱摊乱派的事了,心有余悸,“不愿交”,事搁浅了吗?  相似文献   

19.
《新闻之友》2001年五、六期合刊上赵秀富先生的《让记者跺脚的25分钟》一文回忆他采写“氧化铝已经投产”的消息的过程时说,氧化铝凌晨5点才有可能焙烧出来,可他1点就把“胜利投产”的消息发走了。笔者不禁为这位新闻同行捏一把冷汗:如果氧化铝当天并未投产(不管是什么原因),老兄抢先发布的消息岂不成了“假新闻”?当然,氧化铝总算当天投产了。提早发出去的新闻侥幸没有成为“假新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芝麻官闲暇无事,随手从桌案上拿起今年的第三期《新闻爱好者》阅读起来.他越读兴趣越浓,并脱口说:“文章真好!”“啪!”惊堂木重重地拍了一下.芝麻官大叫着:“胡说,真是胡说!”气得脸都发紫了.服侍他的衙役忙问:“老爷,为何生气?”停了一会.芝麻官才说:“《新闻爱好者》是每月10日出版.竟然有人说我在1988年3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