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侠片,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根,以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为骨,以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性的侠义精神为魂,纵贯东西方,被全球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类型.①作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武侠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承载着道德宣教与审美娱乐的价值功能,更加执着于对影片中普世情感的哲学探求,透过华丽绚烂的影像奇观揭示人性深处的善恶符码,在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共舞中,在侠义江湖的现代解构中,实现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华莱坞电影国际化提供了契机。然而,华莱坞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折扣"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世界主义的理念为华莱坞电影走出"旧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引,通过对新世界主义视野下华莱坞电影国际传播理念的重构,梳理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华莱坞电影输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吸收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经验并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国家顶级层合作倡议,利用文化融合战略驱动华莱坞电影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娄楠楠 《大观周刊》2013,(10):143-143
香港武侠功夫电影最基本的市场无疑是华人区域市场,因为观众在接受自己的文化时并无过多障碍,因此20世纪80年代作为拍摄武侠功夫电影主力军的邵氏电影公司和嘉禾电影公司在院线组合上下足功夫,尝试打通香港武侠功夫电影在华人区域的传播路径,这对于当今的电影传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片模式,一度成为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中的重要中国文化符号。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变革发展,武侠电影逐渐成为载体被融入不同电影元素,使武侠电影在近年间产生诸多重要变化。类型武侠电影出现的新型变化,使近五年的类型武侠电影和之前的武侠电影类型模式也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部分近年来武侠电影中增添的元素进行逐一分析,从而探索中国类型武侠电影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华莱坞概念以及对具有华人文化特色的电影产业之长远规划,是应经济、行业、文化之变而提出。就"华莱坞怎么可能"这个问题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命名的意义。从华莱坞为何提出,以及华莱坞在当下所处之"位"来分析华莱坞其命名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模仿,也是文化身份的自觉;继而领悟易道哲学演化之本,回归到"一",即华莱坞的核心——电影,提出探讨华莱坞成为可行路径之根本在于找到其创意内核,在深刻认识与把握观影者心理需求、认识文化群落同趣、体现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创作与传播,进而实现华人电影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相似文献   

7.
华莱坞电影生态随着新电影时代的到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华莱坞影视在2014年的电影市场表现更是成绩喜人,华莱坞电影在品牌中呈现出了多样化和类型化,非常多优秀的本土电影在品牌塑造和品牌传播中都有相关的借鉴和探索,可见华莱坞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作为一极不容小觑的力量正在崛起。然而华莱坞仍然面临着来自多极力量的挑战,在此情形下,华莱坞必须注重对于自身品牌的建设和传播,树立其自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虞吉 《现代传播》2007,(1):75-78
早期中国电影长迭六年的商业电影创作经营实践,创生了古装片、武侠片和武侠神怪片三大类型,形成了商业类型电影的历史源流。民族商业类型电影是早期中国电影产业内藏的结构性矛盾和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促成的流变。拂开历史的尘封,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我们能清晰地看见类型演变的纹理和传统延续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及价值传递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970年至今的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武侠电影中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同时,武侠电影叙事符号在不同的时代也存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复仇"下降,"奇情"和"争霸"上升;武侠电影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普世价值表达不够;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内在逻辑也导致其在价值传递方面不易表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符号;如若提升中国武侠电影价值表达的普世性,还要着眼于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徐克导演作为新武侠电影的代表,致敬传统武侠大师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拍摄的一部《新龙门客栈》,成为香港乃至中国新武侠电影的里程碑,同时赢得了世界美誉。他用游学西方的文化背景,引入数字技术,融入后现代艺术风格,大胆尝试了武侠电影特技化、科技化新突破,诠释了暴力美学的文化价值。他用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和狂放自如的武打设计,让自己独树一帜,成为新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本文以《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为载体,从电影美学、人物形象、视听艺术、文化价值、叙事模式等方面来展开论述,阐述徐克导演把坚守着的侠义信念和独特的美学追求用于新武侠电影中的尝试和成就。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浪潮袭来,华语电影慢慢崛起。受美国好莱坞的影响,我们的华语电影衍生出了华莱坞这一概念,经历学习、模仿和创新,华莱坞电影利用传统文化迎来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梦不只是国家的梦,也是个人的梦;中国梦不只是中国人的梦,也是全球华人的梦;中国梦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梦想,也包括社会梦想、文化梦想和电影梦想。那么中国电影梦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将华莱坞电影建成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电影帝国,在全球推动形成一个多元化与多极化的、和谐与友好的电影  相似文献   

15.
金守波 《东南传播》2010,(7):114-116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后,杜琪峰用独到的方式将香港武侠片的类型元素有机的融合进自己的非武侠片中,将之变革并内化成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完成了自己从影生涯的最大飞跃。杜琪峰电影用现代都市的外壳包裹着武侠片的传奇化内核,在有机融合的前提下夹杂着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在他的镜头下,英雄人物形象颠覆武侠片传统,动作戏份也一反武侠片常态,这些也正是杜琪峰对香港武侠电影"不破不立"的产物。本文将从杜琪峰电影的故事内容、英雄设定以及动作场景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传承与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都市爱情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与它在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把握有关。因此,文章以华莱坞作为视角,探究都市爱情电影与全球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借此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小妞电影与都市爱情电影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明星模式、粉丝文化、电影营销与全球流行文化;电影对都市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建构;中产阶级的想象与"神话"的常识化。  相似文献   

18.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一起共同构成了华莱坞电影的核心部分。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冲击下,华莱坞文艺片日益没落,大批文艺片阵营的导演转战商业片。然而,在国际市场华莱坞商业片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冲击国际电影奖项屡屡失败,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化深刻载体的文艺电影却时常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这一现象引发了华莱坞导演的反思与转型。2014年,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艺术影片《白日焰火》和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归来》都在中国内地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其后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侯孝贤导演《聂隐娘》等文艺电影陆续入市。2014年被视为华莱坞文艺电影的复苏之年。  相似文献   

19.
武侠电影在香港刚刚盛行的时候,银幕上是一个又一个不死神话般的英雄人物,有着善恶分明的观念。而随着电影工业大规模发展,后新浪潮时代的香港武侠片逐渐衍生出黑帮片、动作片等亚类型影片,对武侠世界中的侠观念进行了较大规格的修整。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观念的变化自我完善。本文将从人物、事件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香港后新浪潮电影中的侠观念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及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华莱坞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统计与内容分析,发现华莱坞电影理论已逐步发展壮大,成果丰硕;华莱坞电影理论知识生产主体层次较高,并形成特定学术集群;华莱坞电影研究在国内学术影响力及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研究热点、方法及内容多样,电影理论的跨学科转向成为华莱坞电影研究的核心特征;逐步构建起独立的电影研究范式以适应中国电影4.0的时代背景。未来华莱坞电影研究将在知识生产路径上走向领域交叉化及学科融合化;研究理论层次走向深度化与复合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彰显;学科体系及研究范式将更趋成熟化、系统化;华莱坞理论研究将经历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