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剧已是一种半强制性的社会宰制,看电视几乎成为所有人必需的生活方式之一。虽然电视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似乎成为问题,但电视剧的文学性无可置疑。因此,从文学理论的经典范畴之一的真实性对电视剧的覆盖和阐释,说明文学理论之于电视剧还是有所作为的。电视剧的真实性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即剧作家及导演所设想的真实性,演员表演的真实性,受众感受的真实性。生活真实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剧作家、导演、演员及受众,根据他们各自的人生体验及对生活的了解,体悟到的生活法则,属于他们对电视剧真实性的"前理解"。所谓的"原生态电视剧",其实也是无力于艺术提炼和艺术创造的托词和结果。当下的电视剧研究有过于形而下化的倾向,亟需获得基本的价值庇护和理论支持,而文学基本理论的介入,将有利于电视剧整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花样男子》为例试析电视剧翻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拍作为一种流行的电视剧创作方式,之所以不断出现并取得成功,与制作策略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以《花样男子》这一典型文本为例,总结出电视剧翻拍的四大策略:互文性的宣传、生产消费偶像、内容改编和制造视觉奇观。  相似文献   

3.
图像时代的来临使得文学就此退出以往的中心位置而趋于边缘化的状态,文学急需调整自己以达成自救。而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文学理论与视觉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文学理论对视觉文化研究在理论上起到指导的作用,这就为文学系开设视觉文化研究这门课程找到了最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应该以关注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现实为基石,一方面立足于本土优良的文论传统,探索传统文学理论的现代价值,对其实现“转换”和超越;另一方面应以开阔的视野构建合理的平等的对话语境。作为人文学科,文论话语还要能面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挑战,重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吴宏峰 《文教资料》2008,(28):71-73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当下电视剧节目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同时也是文学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央视热播的内地及港台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其流行的原因、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自诞生以来的漫长时期中,从属于政治理论、伦理观念及各个时代的道德观,处于他律状态;20世纪初,随着语言论转向的出现,相应地催生了符号学以及俄国形式主义等回归文学文本的理论体系;但是近50年来,受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等的冲击,文学逐渐式微,文学理论也不得不重回他律。这一过程就像一只钟摆,摇摆也许就是文学理论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8.
小说《推拿》的电视剧改编引起了视觉媒体消费大众对盲人的关注,审美地呈现了盲人的生活面貌,满足了消费大众的心理需要,但其缺乏盲人生存焦虑的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崇江湖气。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明显的视觉化倾向,同时,符号、图片、视像等流行元素已经深深渗入90后学生的精神结构与知识结构中。文学理论教学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特点,因势利导,提高学生读符号、读图画、读视像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光色艺术是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在视觉因素上取胜的重要艺术特色,光色艺术在视觉方面起着思想内涵的象征与隐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再现、对主人公性格心理及情绪情感的外在体现等所呈现出的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光色艺术入手,分析光色对于该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机荧屏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也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属性,也是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审美和为文化的双重涵义,在现代的审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电视剧也是表现人的艺术,电视剧中人物形象通过其形象性、生活化、综合化的审美特征来征服观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剧符号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视剧符号学在广泛吸纳中国传统符号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同时,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论发现,初步建构中国电视剧符号学理论体系.在电视剧批评实践中,中国电视剧符号学批评偏重于电视剧符号功能与意义的多层次分析,其分析的主要指向:一是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出现的巨大变化;二是中国电视剧叙事艺术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电视剧改编、传播、跨文化研究等领域,符号学方法亦得到了广泛应用.当然,中国电视剧符号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着问题.就此而言,适时描述其历史轨迹,总结其理论成就与不足,则具有了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从理论与实践互动、从符号呈现与现实建构、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从技术革新和艺术拓展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视像叙述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消费文化下的文学研究是当前文艺学的热点之一。消费文化是在消费成为一种主流时,社会主流群体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集体意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此情景下的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是后现代语境和文学上启蒙范式的失落。消费文化对文学研究的激荡与提升可使其更加关注视觉文化与文学接受者的地位,并且更加关注自身的理论建设。当然,文学研究还需对自身进行及时重建与调整,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存感性化和审美世俗化在今天的生命个体上已经融为一体,而这也成为当今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期待视野。文学研究乃至文学理论的教学应该加强对于这一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主流的关注。文学研究和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应将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作为新的切入点纳入课程体系,激活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国内文艺学研究集中在"文学与新兴媒体的关系受到重视"、"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趋于热烈"、"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进一步深化"、"文学理论教材改革引起注意"、"关于审美主义的社会批判的误区和消费社会的美学评价"、"文化研究向个案研究推进"等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了2006年的文艺学热点。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基础课,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正面临来自社会、文学、学生的诸多挑战,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相应的,文学理论教学在现实性、讲授重点、学生参与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突破,正确地对待教材、思想性与知识性并重、关注现实将是课堂教学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甄丹  刘建 《文教资料》2014,(13):13-14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的泰斗,其代表作《笑傲江湖》多次被搬上荧屏。本文以1996年香港无线版、2001年中央电视台版和2013年湖南电视台版这三版电视剧为例,研究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这三部电视剧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及情节设置等方面都有差异,各有得失。时代文化、观众审美及商业化等因素都对电视剧改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热播荧屏,其原因在于其小品化的叙事,贴近农村生活,塑造了平实自然的农民形象,注意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但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存在着故事情节过于夸张,题材内容重复化,有的人物形象塑造过于平面化,一味追求土味带有庸俗化色彩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