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振铎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目的非常明确.陈福康在<郑振铎论>里指出:郑振铎的翻译目的一开始就比较明确,而且在这一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趋明确.①本文仅以<飞鸟集>为例,分析超强目的性决定之下的郑振铎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其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与策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示语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目的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符号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标识语的翻译规范性从个案中,或在特定的范围内将影响彰显区域环境的人文文化修养、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播与承载。本文在概念翻译的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探讨了公示语翻译的特点、功能、风格以及标识语简洁、明确、规范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3.
影响翻译优劣的因素有很多种,而文化因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一书以文化为基点,探究跨文化交际对翻译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跨文化交际翻译》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玉芳 《科教文汇》2008,(4):166-166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千余年的刘向《说苑善说》,中国的翻译论史不但源远流长的,而且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除了广为人知的作家身份之外,钱钟书先生在翻译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典雅文言行文风格使得钱钟书在当代译坛独树一帜.他的主要译作《谈艺录》《管锥篇》等有大量关于翻译的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中,我们得以以更系统完整的视角了解钱钟书的理论.在翻译界广泛认同并引之为标准的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的基础上,对三方辩证关系进行科学地有体系地阐述,进而引出了以格律诗译格律诗这一理论主张,从而使诗歌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契合.除此之外,在翻译领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化境"这一概念,也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纽约客》中“皇室的烦恼”这一章,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文本特点,在翻译实践中,探索英汉互译中词汇翻译策略和技巧,最终达到译文和源文本在词汇、句法和文体上的有效对等。  相似文献   

7.
儒道佛三者合一既是中国的哲学思想,又是宗教信仰。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从《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不同的翻译目的出发,研究两者在宗教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颖 《科教文汇》2008,(36):35-35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徐以乐 《百科知识》2021,(12):51-52
音乐是无国界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通常饱含着作词者的感情和思想,词语表达体现翻译的美学.翻译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很多时候,歌曲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美感,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通俗的流行歌曲翻译的口语化更有利于大众的理解."歌词的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翻译,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在歌手的演唱中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演唱效果."尽管标准不定,但译者仍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翻译,才不会变得漫无依据.历来有很多中外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被大家引用,其中,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理论,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受到专家和大众的广泛认可.通常来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的准则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忠实性、自然性、优雅性和可吟唱性.本文主要以此原则作为英汉歌词翻译的基础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翻译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教学活动也是源远流长,两者叠加,翻译及其教学,历来多有争议,教学目的与原则的明确,教学教法的实地操作需要强大的理论作指导,翻译教学及教学翻译具体内涵的阐述都有剖析的必要。鉴于此,对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上真正下些工夫,力求明晰两者之间内在之联系,见仁见智之中,求同存异,在双语乃至多语时代的现实面前相互包容,各有分工,互维并举,鱼渔兼授必将成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并由此打上时代的印章。  相似文献   

11.
吕政 《科教文汇》2009,(18):154-154
翻译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教学活动也是源远流长,两者叠加,翻译及其教学,历来多有争议,教学目的与原则的明确,教学教法的实地操作需要强大的理论作指导,翻译教学及教学翻译具体内涵的阐述都有剖析的必要。鉴于此,对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上真正下些工夫,力求明晰两者之间内在之联系,见仁见智之中,求同存异,在双语乃至多语时代的现实面前相互包容,各有分工,互维并举,鱼渔兼授必将成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并由此打上时代的印章。  相似文献   

12.
功能对等在王熙凤人物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鹃  贾德江 《科教文汇》2009,(6):251-251
王熙凤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一位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包含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就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目的语读者眼中,让目的语读者了解、熟悉这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女性。此篇文章以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王熙凤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一位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包含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就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目的语读者眼中,让目的语读者了解、熟悉这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女性。此篇文章以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黄涛 《今日科苑》2007,(12):227-228
在更好的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翻译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总结以往的日译汉翻译经验的同时,不断的大胆实践,巧妙运用日译汉翻译的技巧,探索日译汉翻译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中日在更加广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田明莉 《中国科技纵横》2010,(16):169-169,179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而霍氏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无论是《红楼梦》这三个字的翻译,还是对“红”字的处理,以及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翻译,均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异化的翻译方法更有利于传播源语文化,而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翻译的译文则更容易被目的语的读者所接受。事实上,归化和异化并存于每一篇译文当中,没有绝对的归化和异化。所以我们应以客观,辨证的态度对待归化和异化,不应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相似文献   

16.
李媛媛 《科教文汇》2007,(6S):158-159
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两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吴宁 《科教文汇》2014,(2):117-117,119
如何判断一部英文电影配音和字幕翻译的优劣?一部优秀的英文电影的配音和字幕有哪些特点?本文通过对《美食总动员》这部英文动画电影的配音和字幕的赏析,总结出英文电影配音和字幕翻译需要注意的若干要素。  相似文献   

18.
丁晶华 《科教文汇》2011,(2):127-128
本文以电影《赤壁》为例,探讨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指出由于其自身的艺术形式,影视剧字幕翻译必须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灵活处理文化问题,重组文化意象的明示和隐含意义,以求为目的语观众提供最佳关联的字幕。  相似文献   

19.
本杰明的翻译观被多角度的阐释过,本文试图从翻译与原作、译作的关系,纯语言、翻译的任务及其实现,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翻译的标准等方面浅析一下本杰明的《译者的任务》,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高付军 《科教文汇》2008,(15):180-180
通过对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双关语的翻译,评论与赏析谐音双关语的翻译,探讨常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