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作家将笔触深入到了现实生活,真实地描写了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和追求的执着。乡土文学创作的视角已由纯粹的农村农民转向进城的农民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将他们称为“城市异乡人”。扩展了“乡土文学”在描写对象上的限制,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学”发生某种转型。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时代社会一直都在关注贫瘠落后的农村和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迁,作家将笔触深人到了现实生活,真实地描写了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和追求的执着。乡土文学创作的视角已由纯粹的农村农民转向进城的农民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将他们称为“城市异乡人”。扩展了“乡土文学”在描写对象上的限制,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学”发生某种转型。  相似文献   

3.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坛涌现了一批以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为主的小说作家,逐渐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热潮.翻开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作品所展示的乡土风貌和表现的乡土情感的融合,它与乡土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并执着描写的故乡大地息息相关:鲁迅勾画绍兴的鲁镇未庄;冯文炳描写湖北的黄梅城关;沈从文总忘不了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台静农常将故事放在安徽霍丘;蹇先艾梦萦着贵州的遵义老城;徐玉诺关心着河南的鲁山农村;王鲁彦笔下可以看到浙江镇海的人情风土;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6.
早期“乡土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继“问题小说”之后在坛上出现的一个以描写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小说流派,其中存在着朦胧的现代意识。这不仅指现代社会意识,也指现代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台静农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的未名社主要成员之一,其小说集《地之子》因真实、细腻地描绘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而被誉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收获。他在继承鲁迅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对三、四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繁荣以至70年代后期台湾的“乡土文学运动”都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巴人乡土小说的民俗描写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表现在对封建宗法制家族的揭示,另一方面则运用民间故事提炼小说的题材。与30年代“左翼”乡土作家不同的是,巴人在挖掘农民抗争意识和行为的同时,对农民性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批判。因此,作家乡土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把人和人性化为上帝之时——丁帆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关于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新思考 您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关注是一贯的。从《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再到“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以至近期您对小说中出现的“城市异乡者”的剖析,您在该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仅是研究视阈的延展,而且也包含了视角的转变以及理论的深化。您所界定的多元互渗的文化现实与中国乡土小说、乃至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何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12.
对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乡土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作家们无法回避的情节和母题。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从早期鲁迅的启蒙式批判到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田园式抒写.不难发现乡土小说写作视角由“启蒙”到“乡下人”的转变。对这两种写作视角的审视与解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乡土文学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孙惠芬的作品是以乡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她的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如《民工》、《吉宽的马车》等等。孙惠芬乡土小说主要展示了农民工的生存景观以及乡村妇女的精神世界,既充满了同情,又富有一定的反省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因其时代的复杂和历史的积淀以及五四“个人”的发现而变得沉甸甸,明显地注入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体验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乡土作家们通过在乡土文学中呈现的“生存挑战”、“理想失落”及“理想质疑”三层困境,表现了他们在文化囹圄中挣扎和纠结着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5.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先后有京派小说、解放区农村通俗小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文化寻根小说几种变体。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精神、文学思潮等方面探寻乡土文学几种变体间内在的联系及历史的延续性,可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沿革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蒋牧良的中篇小说《旱》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湖南的大旱,描写了在苦旱煎熬下的农民金阿哥的家破人亡和走投无路,表现了农民的苦难和抗争,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忍,真实地展示了30年代湖南乡村历史画卷的一个侧面。浓郁的乡土风俗文化色彩,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小说对农民自身的精神弱点的剖析也较为深刻。小说中几处大段的心理描写极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亓静 《现代语文》2010,(1):80-81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书写中国“农民内心”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呈现出了农民灵魂的孤独感,开拓了对农民精神世界的表达空间,书写了在以往小说中很少被表达的乡土经验,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学新的叙事向度。  相似文献   

19.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