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之”字作代词时,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面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直接用在动词后的“之”不论指代人,还是指代事物,都是动词支配的对象,是受动者,只能作宾语。但在有的句子里,内容含有补语意思的时候,“之”的这种用法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高中情态动词的切入点进行了概括,包括情态动词之"本义"处理;情态动词之"推测"处理;情态动词之"虚拟"处理,并以历年高考题型为说明,使其用法更加形象直观,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情态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盘问"一词中"盘"与"问"的语素义及"盘问"一词的成词过程,得出"盘问"一词的构词方式应属于"动+动"状中式复合词的结论,纠正了前人将其归入"名+动"偏正式双音节动词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打"是《现代汉语词典》中义项最多的常用动词,其构词能力极强,在各类词典中的释义比较复杂。该文将试图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现代语义学的角度,借助相关语义语法学理论,对动词"打"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动词‘打’+N"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词"打"的释义,对符合"动词‘打’+N"语料进行筛选归纳分类,并以所选语料为基础,对其进行语义分类和义征分析,考察动词"打"与"N"的搭配情况。本文总结了"动词‘打’+N"这类结构中"打"所具有的目的性语义特征,及"N"所体现出来的语义范畴,组成了以动词"打"为中心、以"N"为发散点的语义网络,从而构建了"动词‘打’+N"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7.
《郑人买履》里,有“至之市”句。课本(初一一册)上译“等到去集市”,“至”到,等到。之,往,去。大部分文言读本、参考资料上,都把“之”译为“往”,“去”,划作动词(见《初中语文辅导》,《古代作品讲析》《中学古文译注》等)。这样,“至之市”就显得有点费解,就是把“至之”理解成同义词合用,我觉着也有点  相似文献   

8.
“之”字用法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是古代汉语里最常用、最活跃、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它的本义是动词“到”“往”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代词、助词用,偶而也可以作连词、介词用。这里先讲它的主要用途,后讲它的其他用法。下面分别举例作些浅释。  相似文献   

9.
经过考察论证,得出:"之子于归"的"于"应释为"往"。随着语素化进程,"于归"逐渐变成一个词,"于"的意思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介词"在"在古汉语句子中出现的位置及与之相搭配的动词的考察,认为现代汉语中"在+处所"的用法基本沿袭了古汉语。"在+处所"前置表示动作事件,整个句子强调动作;后置表示状态,句子强调的是动作的处所。  相似文献   

11.
我们把"有"后带单音节动词以及主谓、动宾、状中、中补、连谓、兼语等谓词性结构统称为"有+VP"结构。关于"有+VP"中"有"究竟应该属于什么词性,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大致有四种观点,分别是"动词""、助动词"、"副词"和"体助词"。我们认为,"有"在这种结构中还不能看作成熟的"体助词"。另外的三种提法分歧的原因在于分别处于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动词说"和"副词说"并无实质不同。"助动词"是"动词"的一个特殊小类,我们认为"助动词"的提法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引言“把”字句的转换有它特定的规律。某些句子,可用动宾谓语句表达:“主──动──宾”,也可用“把”字句表达,将名词性宾语移前:“主──把+名词──动”。动宾谓语句转换成“把”字句,也有一定的规律,这跟动词有很大的关系,也踉宾语和“把”字后名词有关系。本文着重谈谈“把”字句转换为动宾谓语句的情况。一、谓语动词后边的补语成分“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带的补语,种类很多,按补语的不同性质,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这里主要指“上”“下”“清”“紧”“回”“去”等动词或形容词与谓语动词构成的动…  相似文献   

13.
按照是否充当谓语成分来分别考察“V+一下”格式的不同情况,我们得出, 在“V+一下”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下,不能够进入“V+一下”格式的动词可以归纳为两类,综合描写为:i V[-自主];ii V1(v+n)[+自主]。换言之,第一类是所有的非自主动词;第二类是内部为动宾结构的一价的自主动词。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数+量+之+名"结构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其中的数量结构属于事物的量化成分,从"对焦点敏感"的形式上看是句中焦点;然数量结构成为焦点不仅源于量化成分,还源于指示代词"之"的复指强调,"之"的存在,是数量结构成为焦点的一种外在显性标记,意即"之"是一个焦点标记词。  相似文献   

15.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16.
动词不定式是由"to+动词原形"构成的。在实际运用中,小品词to在某些场合会被省略,下面简要归纳一下这些特殊情况。 1.在某些表示感官的动词(组)如fell,listen to,hear,look at,see,watch,notice等的复合宾语中,  相似文献   

17.
“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有三:一是作代词,二是作结构助词,三是作动词。现在,我想根据现行课本中的文言文,对“之”的第二种用法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一价动词"跑"后出现宾语,形成"跑+NP"结构。"跑北京"的D-结构中,"跑"采用语义"为某种事物或利益而奔走"。作为"奔走"语义解释的二价动词"争取"授格给NP,使NP满足其承担题元角色的可见条件;介词"为"给NP分派"目标"题元角色。"跑"是"奔走"的语音解释。对"跑北京"中"北京"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跑+NP"中的NP。"跑+NP"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达内容的泛时空化;通过对该类结构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分析,印证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0.
孔令勤 《现代语文》2010,(6):124-126
量词"回"既可作为短时量词,又可作为计数量词。"回"作量词的用法可归纳为"动词+数词+回","数词+回+动词","回"的重叠使用,用于章回小说或者评书所分的章节中等五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回"的地位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