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诗歌与戏剧两种文学体裁的相关性,力求探寻戴望舒诗歌中所蕴含的戏剧性因子,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对中国新诗做出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现代”诗人,本文试图回答他被称作现代派诗人的原因。究竟是哪种特质使他的诗歌区别于20年代的中国新诗,使他的诗歌具有现代性。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从诗歌阅读开始,分析出戴望舒诗歌中的分裂现象,围绕着分裂现象的特异性,产生分裂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分裂方式造成的结果,阐释这一独特的方式使戴望舒的诗歌达到的现代性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对新诗进行了执着而艰难的探索,诗歌创作的同时大量翻译英、法、西班牙等诗歌,翻译促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英法等诗的长处。译诗从形式、意境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戴望舒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他在不断地借鉴与创新中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也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他把象征主义诗的艺术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为中国新诗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胜境。文章从象征手法、音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诗歌的暗示性,还有通感的运用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戴望舒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戏剧化是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徐志摩在新诗戏剧化方面做了尝试,引入了戏剧性场景、戏剧性结构、戏剧性诗学观念和戏剧性对话等,努力探索现代诗歌的戏剧化体式,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回望现代主义诗歌艺术长廊,我们发现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流淌着新鲜血液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质素,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风流了几十载,其许多作品至今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7.
本以徐志摩、戴望舒的某些诗歌为案例,力图阐释新诗的“叠现”艺术,认为“叠现”艺术源自中国古典诗歌的咏叹复沓风格,而新时期的现代诗和欧美的意象派诗歌由于理性化的追求,并不具备“叠现”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散漫,格律诗的僵化,象征主义的晦涩、怪异后,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融汇既往新诗优点和长处的现代主义诗歌诞生了,以戴望舒、梁宗岱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大胆探索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新诗指有别于古典诗歌,用白话文形式写作的诗歌。新诗革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胡适、冰心、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又开启了诗歌的新方向,涌现出舒婷、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是20世纪新诗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诗人,在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一生中仅留诗作98首.但却以独到的技艺,纤巧的笔触和诗作所流露出的幽怨之情,在诗坛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派的代表.戴望舒在前期文学道路中,热情洋溢的投入革命,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诗歌成了他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刀阔斧的进行诗歌创新,成功结合了中国传统诗歌意境和西方现代诗歌艺术.本文分两部分:结合已有的戴望舒研究,简述其前期文学创作,历史背景及个人生活经历(以史料为主);通过解读诗集<我底记忆>探究戴望舒前期的诗风演变及诗歌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的发展、变异及其文学史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长达五六年的论争,朦胧诗由自发的艺术探索演变成自觉的诗歌运动,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其不断涌现出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对整个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朦胧诗作为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先锋诗派”,在得到大众许可之后,必然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异,新生代正是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刘扬烈先生的《中国新诗发展史》深入论述了自新诗初创至20世纪末新诗发展的历史轨迹。该作广采博收,自成体系,紧扣新诗演变的内在规律,科学地论证了它的必然趋势,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原则,惟实惟真,对众多流派和著名诗人作出了有见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韵脚在传统诗歌中几乎被内化为内在质素与明显表征,在现代诗歌中主要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押韵方式:无韵体、传统韵体以及西方韵体。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押韵方式,只有在适应现代汉语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契合诗人思想情感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并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才是赋予诗歌恒久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15.
咏物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是在南朝成型。南朝咏物诗是咏物诗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南朝咏物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高超的体物技巧上,而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和新颖的构思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日常实用语言和科学语言,诗歌语言是一种反常规性的语言。诗人打破语言规范对诗性的束缚,寻求语言的诗性张力。诗歌语言是反常而合道的,语理不通而情理通。诗歌语言突破日常语言规范有缩略、嵌合和倒装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阮籍之诗,源于《诗经》。本文主要采用列图表的方法对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和四言《咏怀诗》十三首中源于《诗经》的诗句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其特点及在表达形式和措辞用语上对《诗经》的学习情况,对五言《咏怀诗》和四言《咏怀诗》在表达上的区别以及四言《咏怀诗》与《诗经》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吴芳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对新诗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写下了大量的白屋体新诗。吴芳吉主张新诗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要与西方平等交流,要继承传统精华为我所用,要创新,要有时代新精神,倡导写真诗、抒真情。  相似文献   

19.
九叶诗派在充分借鉴中西意象理论,并且有机结合本国新诗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美学观念的核心应当是“意象”。他们认为意象是思想和情感互为表里的凝合,并就意象与人类潜意识、意象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九叶诗派根据意象发展的精神特点,将意象的发展归纳为自觉意象、悟性意象和凝合意象三个阶段,并对意象运动的二种范式及其动力来源作了详细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九叶诗派的意象理论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之魂,新诗要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主体特征,要具有文化美、语言美、形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