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兰台世界》2012,(1):36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档案馆将蒙古文史资料《巴林左旗现代那达慕》一书征集进馆。这部文史资料对"那达慕"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3大项目和这一地区自1947年夏天举办的第一届至1987年7月举办的第十六届现代"那达慕"的举办地点、规模、项目以及获奖摔  相似文献   

2.
陈楚桥  张燕 《今传媒》2016,(2):146-1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各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基础,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传承.复州皮影戏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复州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复州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没什么文艺生活,皮影戏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艺活动。当时在我们斜桥有很多皮影戏班子,养蚕季节会演蚕花戏、结婚时会演暖房戏、小孩子满月要演满月戏,几乎天天都有皮影戏看。只要不上学,我就去看皮影戏,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到家中,都会用捡的香烟壳子剪出皮影人物,再缝起  相似文献   

4.
<正>刘满仓,1965年生,甘肃省定西市固堆河村村民,刘氏皮影戏第七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皮影戏,16岁跟随家族皮影戏班敲碰铃、打甩板、拉胡琴,20岁领班演唱皮影戏,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通渭影子腔)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获定西市“陇中工匠”称号。影子腔皮影戏在刘家每一代传人手里,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历经七代,凝结成地方文化交融的结晶——通渭影子腔皮影戏。连续七代传承;演出中影子腔、秦腔和道情兼用;至今仍保持每年五月麦收后至七月中连续四五十天的自然演出;艺人“高台教化、灯下说书”的价值使命感;不“种耳音”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传承人向皮影戏内部深挖探索艺术特色;非遗保护政策落实到影子腔皮影戏的情况和反馈,这些都促使我们与刘满仓老师的深入交流((1))。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中铁建工勘察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张金龙,是赤峰市巴林左旗籍农民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荣获了“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巴林左旗档案局及时对他的相关资料进行征集整理,为其建立了专门档案。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的起源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  相似文献   

7.
正传承人简介:刘华,1943年出生,汉族,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塬村人,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15岁考入陕西省戏剧学院学习秦腔、迷糊、碗碗腔剧种,并学习板胡、月琴、二胡等乐器演奏。师承皮影戏碗碗腔大师潘京乐,以板胡见长,同时司职签手。197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 1976年在华县成立专业皮影剧团,任团长; 1987年在唐山参加全国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次年拍过电影《含  相似文献   

8.
赵晓虹 《大观周刊》2012,(45):412-412
一、活动主题 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山西特色文化——皮影戏,热爱家乡文化。 二、主题设计背景山西皮影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在农村,是山西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  相似文献   

9.
海宁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是利用光影生成与物像反映的原理,以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各类人像物体,表现故事。中国的皮影戏被中外影戏学者一致公认为近代电影艺术的前身。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戏剧、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本光盘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作品通过“人”“影”“戏”三个模块,全面介绍了中国皮影戏悠久的历史、精美的皮影造型和高超的表演艺术。题材新颖、主题突出、内容翔  相似文献   

11.
王亚雪  郭峰 《网络传播》2005,(11):41-41
有人说互动杂志的出现带给人们一种从皮影戏时代一下跨入电影时代的震撼。难道传统媒体真的会像皮影戏被电影取代一样,让位于这种新型的多媒体杂志吗?一直以为“能说会动”的魔法书只存在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没想到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子杂志早已悄无声息地把它们带入了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汤淑君 《中国博物馆》2002,(4):68-70,67
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及特点。拙中寓巧的皮影戏。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在河南农村,  相似文献   

13.
皮影戏艺术作为一种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罕见的艺术瑰宝,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正在慢慢消失。本文通过梳理皮影戏的美学特点,在制造过程、制作材料、工艺技术、表演技巧、传承阶段等方面提出革新意见和发展趋势,并阐述了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播技术和现代发展以及数字皮影动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赤峰市巴林左旗是古代辽文化发祥地,这里的石窟、佛像、佛塔、寺庙、古墓、岩画等辽代文化遗存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是对早已消失的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巴林左旗档案局在开展特色档案征集过程中,着力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建立了专门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图片、史记资料、学士论文等,  相似文献   

15.
鲁杰 《档案天地》2014,(1):60-63
正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赤峰市巴林左旗档案局坚持创新理念,把编研工作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重大成果。日前,长达40万字的史记性长篇小说——《契丹大帝&#183;耶律阿保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艺术长河中,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和丰富着民间艺术,白色幕布上所透出的皮影倩影色彩斑斓、生动有趣,深受人们的喜欢。代表江南皮影戏的海宁皮影,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影人造型制作、操纵表演技艺到声腔和伴奏的乐器,涉及民  相似文献   

18.
杂技、木偶戏、皮影戏与戏曲、曲艺同属于表演艺术范畴,且均可以"中国"、"传统"、"民族"为前缀(限定语),具备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理应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占一席之地.2009年4月问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中,杂技、木偶戏、皮影戏第一次以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庄重姿态进入到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百科全书之中,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更具"中国特色".与此同时,"二版"中的杂技、木偶戏、皮影戏内容因其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可成为三学科的学科定位与学科建设的镜鉴.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0月至11月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巴林左旗的平顶山(又名石匠山),七锅山,克什克腾旗的大青山、阿斯哈图等地坚硬的花岗岩山峰和山脊上,先后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发育良好的冰川遗迹——冰臼,这是继1997年8月,韩同林等地质工作者在河北省丰宁县喇嘛山发现冰臼群之后,又一重大地质发现。  相似文献   

20.
久居闹市,早已习惯了自家室内的大屏幕彩电.然而,儿时在乡下看“皮影戏”的情形,总让我不能忘怀. 那时村里唱皮影是孩子们的一件乐事.儿时的乡下,最难熬的是夜晚.我们只能以捉迷藏、逮萤火虫等早已玩腻了的游戏来打发童年的寂寞.只有当冬季也是庄户人较为清闲的时光到了,我们一个个才乐得欢天喜地.因为每每这个时候,村民最盼望的皮影戏班子就会出现在村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