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征协饷与晚清财政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饷制度是清代财政运行的中心环节,由中央政府饬令各省在省际之间协拔,分为定时定额的经常性拨款和紧急的临时性拨款。本所称西征协饷即是在历年各省应协甘饷的基础上的战时及善后拨款,但由于晚清财政连年亏空,中央政府调度失灵,协饷制度无法得以正常运行。随着西征战略的确定以及新疆战事的展开,清政府在催饷无着的情况下,不得不变通协饷制度的运行方式,并在举借内债成效不大时,转而据左宗棠所请,以应协甘饷为担保,通过海关举借外债作为协饷饷源,从而保证了西征协饷如期如数地解往西北大营。  相似文献   

2.
湘军筹饷论     
一、湘军自筹军饷的缘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作战,离不开军饷的筹备与运用.军饷筹集与运用的得失,有时往往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湘军组创前,清国家经制之师八旗、绿营饷需,诸如官员俸、薪、马乾、心红纸张、蔬菜、米、豆、兵丁饷银,由掌清财政大权的户部统一调拨,军前将帅无须自筹兵饷,也无权支配战时协饷.  相似文献   

3.
自新疆建省以来,协饷成为其主要财政来源,并逐渐走向制度化。协饷对新疆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新疆城市、商业、金融业、电报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新疆的社会稳定与经济进步;同时,协饷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助长了新疆官员的惰性,使其逐渐丧失了财政上的进取精神,并制约了新疆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新疆“协饷”是清政府对新疆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整合了国家有限的财税资源,增强了国家援助新疆的财政力度,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一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客观地讲,没有这种财政政策,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是难以维系的。这种财政政策体现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力援疆的实质,对治理当代新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广东盐区是全国的大盐区之一,盐课收入是广东地方政务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盐务官员薪费及日常开支、缉私、捕盗、军饷支出、河工建设、赈济、藉抵赌饷等用途。通过研究盐课收入在地方政务中的流向,可探知盐业经济对地方政务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揭示出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供济东三省经费所需,清朝中央岁拨"东三省官兵俸饷",由盛京户部赴京师领解以备支用,由是形成系统的"赴京领饷"制度。清前期该制度运转有序且日臻完善,有效改善了东北地方入不抵出的财政困局。清中后期以来,因中央财力匮竭,制度渐趋废弛,东三省俸饷筹措日艰。"赴京领饷"制度的兴衰隆替与清朝财政盈缩有着密切的因应关系,其制度变迁更对清代东北地方财政运作、中央与东北地方财政关系演变,以及清朝东北边疆经略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围绕川盐济楚的存废和云贵协饷支付问题可以看出,清末各地督抚之间,围绕跨区域的财政利益的争执中,中央政府指令的协饷任务成为了地方督抚争夺财政利益的理由。中央也由此保持了一定对享有空前财政权限的地方督抚的影响力。为了扩大自己的财政利益,地方督抚也尽可能响应中央的协饷指令,并将承担协饷视为一种获取财政利益的依据而设法保持。通过配合中央的指令获取扩大财权,成为了地方督抚和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交换。  相似文献   

8.
明朝在其北部边墙沿线构筑了庞大的边防体系,使得军饷供给成为明代财政的一大负担,民运粮、军屯和开中法是明中前期解决北部边防军饷供给的重要措施。其中,民运粮指农民将应上缴的田赋额(即田租,或称作税粮)亲自运送到指定边仓供应军需。随着军屯和开中的迅速瓦解,民运粮一度成为九边军饷构成的主体。根据对《万历会计录》卷17至卷29的民运条的分析,能够确定在景泰前后逐渐确立了以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向"九边"军镇输纳税粮的民运粮饷边定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明朝卫所制度研究中不太为学术界重视的几个零碎问题。认为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饷的主要来源是太仓年例,始于主兵,后及客兵,所耗日重,终难维持。关税补饷、船料充饷和茶叶代饷也是明朝中后期卫所的补充饷源。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的管辖是有效的,奴儿干都司实辖184卫。明政府为民族关系和军事需要而设置的实土卫所和直辖卫所与行政管区不相一致的情况,使卫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混乱。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的保台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末不足十年的时间内,广东新军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的曲折发展过程。就其规模而言,一直在一个混成协的规模上徘徊,在辛亥革命前夕,仓促成镇,事属应急。广东新军也就保留了不少的旧式成分。但还是体现了新型军队的某些特质及近代化的趋势。新型的官兵群体,专门的参谋机构,近代化的武器装备及集中驻防、新式训练方法等,都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化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面临着严惩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首先把财政支出重点用于支持西征军费和塞防,至1875-1884年十年间,西征和塞防军事支出达8000万两,占十年间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1875-1894年20年间,海防经费总共筹款约4200万两,其中一半以及用于北洋海军建设,约1000万两为宫廷所挪用,主要用于修建颐和园,而中法战争的军费支出总数约在3000万两以上,在西征军费和中法战争军费中,债务收占到三分之一,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战时财政对于内外债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在开与禁之间几经调整,但矿产开发的区域性一直存在,滇、黔、川、湘、桂、粤等矿产大省均于矿政开禁之前获准开矿,绝大部分位于边疆地区.这种矿业格局的形成,除了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和采冶技术之外,国家“开边禁内”思想成为矿业开发的政策导向,笔者称之为边疆战略,亦左右着清代的矿业格局,而这种矿业布局对清代矿业发展和边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宣统元年甘肃省爆发了严重的旱灾,灾情十分严重,一时间舆论纷纷指责陕甘总督升允匿灾三年不报,朝廷遂将其罢免。与此同时,各地展开了协助赈济陇灾的活动。直隶省的协赈活动虽然发起的时间比较晚,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募捐活动都非常踊跃,对协助赈灾尽了应有之力。同时,这次活动也反映出了清末直隶省募捐赈灾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末,由于传统的专制型权力结构被动摇,地方督抚的外交权、财权、军权不断地扩大,最终形成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集团,这就加速了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造成了王朝的体制失控。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而财政支持的效果则与财政支出结构紧密相关。在对山东省财政支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理清山东省财政支出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的财政支出做对比,发现山东省财政支出存在经济建设类、社会保障类支出偏低,行政管理类支出偏高等问题。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上述省市财政支出绩效进行测算,发现山东省财政绩效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北上广等地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支出绩效。  相似文献   

17.
同治《河南省例》是迄今为止新发现的河南省地方法规文献,其内容涉及时间段为雍正至同治年间,不仅对研究清代河南社会变迁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清代地方法与国家法关系也是极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该省例"户例"占全书页数近42%,显示地方立法以社会经济为主,其中有关房地产市场、黄河河滩开发等法规,突出了清代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这些条例因应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8.
明初的河间府,即今沧州一带确实称得上是一个移民社会。明初是沧州社会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大量军功家族参与了沧州当时的社会重建,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发展到清代,科举制度更加成熟,沧州地方社会主导力量慢慢由军功家族变为了科举型文化家族。这种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通过对清季四川各类师范教育的细致考察和深入分析,完整勾画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揭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对清季四川整体教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本土化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均有重大贡献,实为目前学界研究区域师范教育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0.
鸦片祸川,继晚晴之后,民国四川鸦片泛滥达到了鼎盛时期。在防区制时代,各军阀纷纷混战,军费所需,鸦片烟税贡献最巨。在军阀和官吏的勒种下,川地“红花白花开满田”。高额赋税的缴纳和吸食鸦片,川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即使在蒋介石政权的禁烟政策下,罂粟种植、鸦片泛滥的状况甚至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