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举行了“家教论坛”活动时。一位嘉宾在回答(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时说:“其实,我对孩子根本就没有进行教育,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就具有那些所谓的‘优点’。”奇怪!不教育,孩子怎么就成了同学的榜样,怎么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宝”?当仔细看这位家长时,我顿时发现,她孩子的言谈举止与她简直就是出于一个模型。我想:这个家长其实就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她其实施行的是一种“无声教育”!  相似文献   

2.
很多孩子都怕写作文,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她不会写作文,就是因为不清楚作文该“怎么写”、“写什么”。作为家长,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就试着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孙儿欣欣晚饭后要回去了,他父母对他说:“快跟爷爷说再见!”欣欣回过头来,一本正经地两手一拱:“爷爷,告辞了!”这出乎意料的告别用语,使我十分惊喜,连连问他:“怎么不说‘再见’?”欣欣说:“告辞就是再见,电视里这样说的。”我发现近来欣欣的口语中,类似“告辞”这类即使是成人也很少用的词在不断增多,什么“面黄肌瘦”、“五颜六色”、“基本上……”等等。一个刚满6岁的孩子,口语中有那么多的新词,显然是电视的普及以及家长、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结果。在这同时,我也注意到孩子学到的词汇中,有的其实是并不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4.
武耀亭 《家庭教育》2002,(11):34-34
有的父母见自己的孩子被同伴打了,就训斥:“你不也长着手吗!为什么不打他!”或教孩子:“打不过就咬,咱是正当防卫,咬死不偿命。”有的孩子打架,被批评时,会理直气壮地说:“不是我先动手,我是正当防卫。”不难看出,许多家长和孩子都错误地理解了正当防卫。那么,什么是正当防卫?怎样才算正当防卫呢?我们来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年,儿子的几篇习作被一些期刊录用刊登,有的家长咨询我,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在我分享上作文班、多读书、多练笔的经验时,家长们一脸愁容:“这么多课外班还应付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啊?”,然后,我告诉他(她)们:“我儿子也有课外班,但他仍然有时间读书、练笔!”家长们惊讶得不得了.其实,秘诀就是:管理好时间!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从事校外教育工作。我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朋友报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领情,任凭家长对他(她)怎么好,他(她)也不以为然;相反,孩子对成年人却极少关心,显得很冷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归根结蒂是孩子不太懂得什么是爱,也不懂、不知道如何爱别人。由此建议: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加一门德育“基础课”,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懂爱、会爱。  相似文献   

7.
谢桂华 《江西教育》2003,(10):30-30
有家报纸曾刊载过这样一则故事:某家长带孩子上街配眼镜。当医生说她的孩子眼球已变形时,这孩子却脱口而出:“妈妈,把你的眼球移植给我吧!”这也许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却透露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不少学生已经缺乏健康的人格,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了。我认为,这也不能全怪孩子,因为从小就是你爱她、护他,为他做好了一切,可你从来没有要求他给你爱,没有教给他该为你做什么。正是由于平时家长的百般呵护,才有了诸如此类令人心寒的“给我吧”。要变“给我”为“我给”,就必须反弹琵琶,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地帮…  相似文献   

8.
勇赫 《母婴世界》2014,(3):20-21
那天,“触摸心灵坊”来了这么一位家长,她说她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总是有一些单词记不住,发音也不规范,不管她怎么教,孩子都记不住,每天晚上花很多时间教她读书,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一听,这完全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啊!我说的不是家长教育水平低,而是家长根本就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家长如果成为孩子的家教,超越了权限。这样做既没有帮助教师,也没有帮助孩子。相反,儿童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第一,学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生活实在太没有意思了。第二,母亲可以给我一些辅导,上课的时候听不到也没有关系。这种错误认知毒害太深,将会持续贯穿他们的学业生涯。  相似文献   

9.
一、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家长的任务提到素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学校的事,与做父母的无关。你学校进行你的素质教育,我的家庭教育从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今后我该怎么教育还怎么教育。也有的认为,学校一强调素质就不抓孩子的文化学习了。学校不抓学习,我就请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文化学习辅导。  相似文献   

10.
我记得,为了做好妈妈,怀孕时我做得最多的准备,就是观察周围的孩子和家长。我总是喜欢推敲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比如:这个孩子总在哭,为什么?是家长忽视了他,他不得不用哭闹获得关爱,还是家长过于重视他的哭闹,以至于孩子会以此作武器?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同事们为什么经常抱怨“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拖拖拉拉的,非要我送才行”?隔壁的孩子怎么和他爸爸一样爱着急,而且一着急就不管不顾的?……我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这些孩子怎么…  相似文献   

11.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2.
常听到有的家长说:“如果让我再有一个孩子,我就知道怎么做家长了。”这说明家长在通过比较的方式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常与自己以往的教育经验相比较,也常与别人的教育经验相比较,其实这都是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学习做家长。但不适宜的比较妨碍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的真谛。有个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他妈妈就给他安排了从周一到周日的翔实的课外学习计划。问她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这么累,她说同事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儿,现在北京一所著名的高中读书,是被保送进去的。这个孩子每天都学到深夜,没见过她出来疯跑,家里静得跟没有孩子似的。她得…  相似文献   

13.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入学的时候会和老师这样说:“我的孩子很聪明,10以内加减法都会做了,不信你可以考考他!”入学后,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再学一年级的数学只不过是炒炒“冷饭”,因此,家长们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会比关注数学多得多。“孩子们真的是会了吗?”我仔细观察刚入学的孩子,发现孩子对数学的感觉分为三类:1.先知先觉型——有的孩子小时候数感就特别好,不用大人怎么费力教,他自然而然就会了;2.不知不觉型——有的孩子教过了他才会,不教绝对不会;3.后知后觉型——有的孩子任凭你怎样启发诱导,他就是不会,等过了一段时期,他才慢慢觉悟。我和…  相似文献   

14.
我在当校长时,曾经遇到一位当老板的家长,他送女儿来上中学,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独特。他说:“程校长,我女儿学习一般,你给她找一个年轻的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最好是年轻的男老师。”我说:“别的家长都挑老教师,你为什么和别人想得不一样呢?”他笑着说:“老教师太死板。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如果老师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得再好也白搭。要是我女儿喜欢上老师,学习就不用愁了。”我当时心里想,“这个家长怎么能把孩子的教育当儿戏!”也就没有对这个家长的要求太在意。然而,随着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关注,我逐渐意识到,他所说的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家长当着外人的面说自己的孩子笨,“真是个苕,怎么教都教不醒”;有的抱怨自己的孩子贪玩淘气,“一天到晚闯祸,一点话都不听”;还有的讨厌孩子问这问那,“瞎问什么,一边玩去!”如果您也这样做过,您是否想到,您正在扼杀孩子的心理健康!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一位家长对我讲:“考试时我孩子常算错,他不是不懂呀!”我问她:“睡觉前,你孩子把自己的衣袜放在哪里?”家长:“乱扔,第二天早晨乱找.”我笑了:“乱和错常在一块发生!”家长也笑了:“这孩子就是乱,也缺乏耐力.”  相似文献   

17.
做家长的教育伙伴 以前,许多家长误以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吃吃、睡睡、玩玩,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配合既不主动也不积极。 小班第一学期,王凯小朋友的妈妈每天来接孩子时,总是急切地追问:“王凯,今天中午你吃了什么?”却从不关心孩子在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我们找她谈了几次,她总是说:“你们把我的孩子带好了,不让他热着、饿着、摔着就行了。结果学期末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上初一以后,有的家长常抱怨孩子:"翅膀长硬了,不听大人话了!""小学时全都是八九十分的成绩,怎么刚上初中,才考五六十分,怎么学的?"有的家长又苦恼:"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上晚自习,在家里,不是吃饭就是睡觉,难得与孩子见见面,也难得与他说说话,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也不告诉你,要钱又要得勤,不难钱还叽叽咕咕不高兴."  相似文献   

19.
生日礼物     
贝贝的生日快到了。这几天,她一直追着我问:“妈妈,你送我什么生日礼物呀?”我想往年孩子过生日.我们不是给她买玩具就是买图书,可她却一点也不知道爱惜,损坏的和丢失的不知有多少。今年孩子的生日该给她什么好呢? 那天,我和贝贝一起收拾房间,看见许多废旧纸盒。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些纸盒做些动物壁饰送给孩子呢!这样既可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能培养她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使她也知道要爱护玩具,岂不一举数得。于是,我问贝贝:“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一只熊猫。”“好,妈妈就和你一起做一只熊猫壁饰好吗?”“太好了!”孩子爽快地回答。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刚入园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平时家长什么事都喜欢包办代替。一天家长来接孩子,保育员对她说:“你的孩子什么也不会,吃饭、大小便、穿衣、脱衣都要人帮忙,他的能力这么差,你们家长也不注意培养,这样的孩子将来是成不了大器的。”家长听了这一番数落,脸色由红变青,最后终于爆发了:“我的孩子就是不会才来上幼儿园的嘛……”双方关系一下子搞僵了。 我认为和家长说话是一门艺术。有的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让家长接受建议,有的苦口婆心家长却不领情,这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