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所秉持的伦理导向对于学校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伦理型校长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长本人的道德特征;校长为学校所确立和描绘的共同愿景的道德特征;校长决策方式的道德特征等几方面.成为伦理型的校长,需要从确立道德目标与期望;设立道德机构;奖励道德行为;身体力行设立道德角色模型等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凸显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日益成为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关学校管理伦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引申出学校管理伦理的追求;从校长个体的道德人格延伸到校长伦理角色的呼唤;从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提升为学校管理精神价值的弘扬;从教育管理伦理理论的倡导转化为学校管理实践道德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凸显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曰益成为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关学校管理伦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引申出学校管理伦理的追求;从校长个体的道德人格延伸到校长伦理角色的呼唤;从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提升为学校管理精神价值的弘扬;从教育管理伦理理论的倡导转化为学校管理实践道德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由“管”性校长向“理”性校长转变,关键在于:成为一个伦理型校长,它意味着校长必须善于运用符合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的方式来管理学校。对一个伦理型校长而言,需要具备相应的伦理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5.
学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管理变革,在提高学校组织绩效的同时,也在工作绩效、校长角色感知及情感与伦理三方面产生了争论。技术过载会导致校长工作强化,模糊校长角色感知,降低校长角色自主感,阻碍移情,引发教育伦理问题。在学校管理中,可以采取授权型领导、注重人机协同、给予校长社会支持、遵循教育管理的伦理原则等策略,以抵消信息化给校长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校长美德     
对校长而言,只有具备各种美德,才能实施道德领导,方可有效地建设一所道德学校。博爱、贵生的美德可以促使校长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理念;谦虚、奉献的美德可以力促校长更好地实现为师生服务的管理宗旨;节制、审慎的美德可以令校长不断地反思与调控学校管理过程;公正、诚信的美德可以保证校长在管理方式上讲究民主、注重合作;慷慨、宽容的美德可以敦促校长在管理评价时保持弹性、避免极端。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文化心理的影响,中国的学校管理呈现出伦理型管理的特征,学校管理文化具有典型的伦理色彩和道德倾向。主要体现在: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追求道德领导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则突出地表现为情感法则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思维影响学校内外部交往。  相似文献   

8.
论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真分析校长领导力的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校长领导力与学校领导力的关系,认为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实践中,校长应该在充分运用权力性领导力的基础上融入非权力性领导力,把校长领导力与学校领导力有效结合。指出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地提升校长领导力:审时度势,具有远见卓识;知法懂法,严谨治校;以人为本,适当放权;道德示范,建设学校文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校长职业道德和谐一是指校长在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诉求的协调共进;二是指校长在管理校内外事务中各种道德的最优共在。其特征包括公德与私德、底线道德与高尚道德、集团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和谐。校长职业道德和谐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的自律,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职业道德的建设。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和谐需要提高校长职业道德认识,提升道德修养;培养校长职业道德情感,确立道德理想;磨砺校长职业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规范校长职业道德行为,促进校长职业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管理伦理在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中已渐渐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有人将管理伦理学视为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凸显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也日益成为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学校管理伦理的研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1.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Albert Camus's story ‘The Guest’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scholarly attention. ‘The Guest’ focuses on the ethical dilemmas faced by Daru, a school teacher in Algeria, and the two visitors he receives one day: Balducci, a gendarme, and an unnamed Arab prisoner. This paper addresses Camus's text from an educ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first section outlines the position taken by Daniel Muhlestein, who analyses ‘The Guest’ in the light of Louis Althusser's distinction between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es (RSAs)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 The second section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reading of the text – one based on the moral complexity of the three principal characters. It is argued that the ethical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Guest’ are similar to those faced by many teachers, and that this is a story worth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al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12.
高职生性道德教育是高职生性教育的核心,也是高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生性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两大方面:一是性道德观念陈旧与开放交织;二是性道德行为具有自主性、轻率性和可变性特点。造成高职生性道德中种种问题的成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高职生的身心特点:二是高职生的学业特点;三是性道德教育的缺失;四是大众传媒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师资教育杂志》2012,38(2):107-121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and investigate critical incidents at school that require ethically sensitive teaching. This kind of knowledge is needed in teacher education to prepare future teachers for their profession. The data included narrative interviews with 12 teachers from four urban schools in Finland. Critical incidents were defined as issues or situations in teachers' work that produce ethical reflection and moral emotions. The critical incidents experienced by urban schoolteachers were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earlier studies on ethical dilemmas in teaching. Concrete examples of these incidents were reported which contain teachers' emotional expressions. Four main categories of critical incidents were identified. These were related to the principal, students and families, teachers, and the school community. Teachers reported commitment, caring, co‐operation and respect as the most dominant emotional expressions in these situations. These emotional expressions reflected ethical sensitivity skills, especially in reading and expressing emotions. Based on our study we suggest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ors on how education for ethically sensitive teaching can be promoted.  相似文献   

14.
《三字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三字经》中提出儿童道德行为培养需从童年开始,从培养"孝悌"入手,要以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为动力推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环境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学道德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在选择小学道德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有机结合;要注重道德情感培养;要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传统德治思想和西方道德领导理论,以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范式,实地考察了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及其校长。在用扎根理论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后,从个人和组织两个维度,揭示了该校校长在道德领导方面的具体表征。校长道德领导的个人方面,主要涉及到自身修为和以德服人两方面。校长道德领导的组织方面,校长主要扮演着学校愿景的表达者、学校变革的推动者、学校文化的缔造者等角色。校长道德领导是校长个人道德和组织道德的融合,是校长与学校相互成就的过程。文化领导、阶段性的英雄式领导、合理的科层领导以及专业道德领导是校长道德领导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庄子注》中,郭象试图依据个体性原则构建起为整个社会所赞同的价值与规范体系(即道德哲学)。然而,凭借个体性原则来探究道德又使其显示出伦理利己主义的倾向:以足性逍遥或满足个体的天性作为评判道德价值的标尺,其结果可能导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进行判断;无为原则所主张的放任个体天性的立场也无法形成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独化于玄冥”则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个体性存在提供了终极依据。正如所有伦理利己主义理论那样,郭象的道德哲学也蕴含着取消道德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根本途径。通过分析在实习活动中影响和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因素,说明加强实习环节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中间过渡性环节,是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我国德育实效低下的三个原因学校德育的苍白无力;家庭德育的漫不经心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同时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三者结合,实现德育的整体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moral and ethical basi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teaching. In considering the ethical role of teachers within an expanded context of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moral life of classrooms, the discussion raises concerns about both the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of "moral lessons." It does so through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and a report of a 2nd-level analysis of findings from a research study of 2 culturally divers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s in urban Cana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