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约专稿     
舆论监督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呈现出了哪些特点?本刊学术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展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他在《舆论监督在中国》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并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试图以“中国传播研究系列”为视角,呈现1990年以来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的基本脉络。作者认为,从“中国传播研究系列”来看,1990年以来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传媒研究向主流中国研究靠拢。第二阶段,华裔学者要在中国传媒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阶段,中国传媒研究呈现世界眼光。学者们开始结合全球化、传媒新技术等大背景讨论中国传媒问题。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对中国大陆传媒研究的启示是:中国传媒研究同时是中国研究,我们不仅要研究转型中国的传媒,也要积极描摹传媒中的转型中国,提升与中国传媒相关的研究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传媒》2006,(11):33-33
又是一年盘点时。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涌现了哪些可圈可点的创新举措?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政策有何新动向?未来几年乃至若干年,在新技术背景下中国的传媒产业又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4.
牛静 《新闻记者》2004,(6):15-15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孙旭培著的《当代中国新闻改革》和主编的《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是专门研究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姊妹篇。前一部书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新闻改革,并集中笔墨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闻领域的发展变化;后一部书着眼于新闻界现状与未来,从中国加入WTO的角度来论述如何扩展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当代中国新闻改革》着重研究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近25年来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重大变化,舆论监督的兴起和发展,报业体制和广电体制的改革,报纸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耘耕  周志懿 《传媒》2008,(3):6-10
传媒业年年讲创新,到底中国传媒业目前创新的能力如何?现状怎样?传媒创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一步中国传媒单位该如何创新?政府有关部门应从哪几方面支持传媒单位创新?带着这些问题,2007年11月至今,传媒杂志社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首次进行我国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能力调研,并重磅发布:中国第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解读影响中国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中国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回顾2007年的中国传媒业,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媒体书写了"异地舆论监督"的精彩篇章.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多家地方媒体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媒介被称作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国家政府,都对媒介寄予了厚望.广大人民群众把媒介当作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对象,希望能通过媒介反映问题,进而促成问题的解决;政府也把媒介作为了解民情、解决问题、传达政策法规的窗口.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舆论监督的力度大大加强,几乎每日均有深度报道、批评报道等公诸于众,这些新闻报道大都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对伸张社会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维护国家安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舆论监督的施行,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要求,是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发展的要求,可以说,舆论监督的加强和深化顺应了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品牌经营是当代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受众接触传媒的习惯发生了变迁,另一方面,传媒市场的结构与规模也发生了演化。面对一个变革的时代,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媒也面临着市场定位的不断调整。但是,如何恰当的进行传媒定位创新呢?一些传媒的老总常常抱怨,说他们为了跟上市场演变的步伐,不断给传媒重新定位,花了大量的钱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传媒受众最需要的信息类型与服务方式,但是,真正去做了,效果并不好。历史毫不犹豫地把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传媒带进了品牌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但品牌意识已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了中国传媒业变革的先行者之中。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与世界的一次全面碰撞。近年来,国内传播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和思考WTO背景下中国传媒的现状和趋势、机遇和挑战;二是探索如何进行传媒的产业化运作,做大做强中国传媒。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媒体已具备了一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面对加入WTO,外资传媒对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新一轮冲击,中国媒体仍然处于相当的劣势状态。如何应对新的冲击,首要的就是对中国的传媒进行产业化改造,而要完成这一改造,首当其冲的就是应对当今的中国传媒进行品牌经营。  相似文献   

9.
刘建华  郝天韵  李文竹  邸昂 《传媒》2018,(15):72-74
本文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理论对中国传媒业实施PPP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厘清中国传媒PPP模式概念、涵义、特征、分类、架构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PPP模式的适用领域,进行了一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推动中国传媒PPP模式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兢 《新闻记者》2015,(7):19-27
本文试图爬梳1950年代至200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议题在美国大众传播研究里流变的历史。作者提出,这段时期的美国中国传媒研究主要涉及国家整合、社会发展、新闻业与改革、传媒市场化、全球化等议题。它们的变迁不仅与中国传媒自身相关,也与美国中国研究的变迁有关,更是对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讨论对大陆传播学人熟悉在美式大众传播研究进路下审视中国传媒,并进而反思其局限和问题,应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传播业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和机遇:国际资本窥视中国传媒市场,跨国传媒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对我国传媒业进行渗透和扩张;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传媒学界开始关注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对传媒经济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研究,但中国学界对传媒经济理论的了解和储备还很不足。  相似文献   

12.
李明 《东南传播》2010,(10):14-18
关于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的成果产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历程研究、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特点、传媒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对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传媒体制改革的思辨以及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现实困境。本文在梳理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关于传媒制度变迁研究的几种主要的理论研究范式,并指出了目前的研究缺失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要走出去笔者本来以为这个问题不用再赘述了,但在就中国传媒业的走出去问题与业内有关人士交流时,发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传媒没必要走出去,在国内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出去呢?有的人认为,中国传媒首先要影响中国人,走出去影响谁呢?也有的人认为,就是要走出去,首先也得在国内做大之后再走出去(有点儿像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还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像美国那样,经济上发达了,文化产业自然也就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4.
周劲 《新闻大学》2006,(2):105-109
转型期中国传媒经济的研究极为特殊,它必将遵循一系列特殊的经济规律,本文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论述了转型期中国传媒经济的三角分析框架。它是以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三角结构和交易替代理论为基础,以政府、市场、媒体作为经济主体,研究它们之间交易成本和行为互动,从而构建一个揭示中国传媒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空间。本文对三角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以传媒治理结构研究为例进行了内容分析,最后论述了三角分析框架的理论范式和内涵。作为扎根于中国实际的本土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三角分析框架为理解中国传媒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本土化视角,对于今后传媒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7月18日,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以"当《焦点访谈》遇到微博"为题做了演讲。她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点访谈》成为一种现象,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说"我很久没看《焦点访谈》了"。她归纳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在当前媒介环境中锋芒不再的原因:第一,作为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在一分一寸地开拓着舆论监督的空间,但开拓舆论监督空间的同时可能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我们不仅要面对黑暗的现象,还要背对着被触及到的利益集团",敬一丹感慨。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2013,(6):93-93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媒正面临公信力考验,尤其在微博、微信等新传播形式冲击下.公众是否依然信任大众传媒?日前在首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上发布的《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传统渠道的电视、报纸公信力仍然具有优势,同时新媒体公信力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17.
蒋洪 《新闻窗》2010,(5):22-23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开始涌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让人们看到了新闻舆论监督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促进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最近几年因新闻舆论监督而引发的社会冲击也让我们看到了新闻舆论监督当前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需要加强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和研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促进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百平 《报刊之友》2012,(11):23-25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各级党报要不要进行舆论监督?进行舆论监督能不能有所作为?这是摆在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尤其是报社领导阶层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一些人片面的认知,党报就是党报,服从命令听指挥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进行舆论监督。就是进行舆论监督,也先天性短腿,难以有所作为等,论述了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既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需要,也是党报自身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了新闻监督要立法、新闻监督要有“度”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舆论监督督办制度等对策。这些对策,对各级党报开展和改善舆论监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加剧。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传媒领域日益感受到阵阵寒意。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危机对中国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是近一阶段行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20.
郭鸿雁 《现代传播》2008,(2):139-140
经济增长理论在国际上已有多年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卷帙浩繁.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并未穷尽真理,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所启发的更不多见.近年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兴起,人们逐步意识到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把经济增长理论运用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分析中,提出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中国媒介制度安排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