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炳辉 《考试周刊》2010,(39):83-83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是叶澜教授的一段激情而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变成"能",那么数学课必定魅力四射;如何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变成"能"呢?解放学生,释放个性,人文关怀为我们诠释出数学课最动人的课堂之美。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观点的论述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有一个精神蕴含特征与基本价值取向.李政涛在<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这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思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正>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学生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在现代情绪心理学中,情绪是指与人的  相似文献   

4.
方海东 《班主任》2014,(10):13-16
为什么当我们对学生说"如果你不改正自己的某个问题,将出现某某结果"时,学生常常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根本见不到我们所说的那种结果。当学生见不到老师所说的结果时,他怎么会相信老师所说的并按要求去改正呢?面对这一难题,最好的做法是缩短从问题发生到产生后果的时间。"借物体验法"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我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跳跃? ……  相似文献   

6.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  相似文献   

7.
一、注重实效,认识课堂生成课堂生成的三个层面:广义性生成、过程性生成、即时性生成1.广义性生成——有效即生成。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也  相似文献   

8.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活力,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挑战?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描绘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境: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活力、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挑战,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呢?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以追问的形式,描绘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情景。——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读出学生眼中的愿望?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让学生感谢到我的精神和脉搏与他们一起欢笑?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惊喜?  相似文献   

12.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回到“原点”的思考是重建体系的出发点。谬误“发生于思维之链的起源,从这一错误的起端即前提中,通过许多步骤,将推导出一系列错误的结论,或者招致这些错误前提必然会带来的后果。” 当学生精神萎靡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茫然无措时,你能否给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缺乏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  相似文献   

14.
强陆新 《班主任》2014,(10):20-21
一我班教室位于教学楼四楼的最西面,门前有一段十米走廊。下课后,许多学生在走廊吵闹、追逐。我担心发生安全问题,多次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他们总是充耳不闻,喧闹的走廊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顽疾"。"我们能否把走廊美化一下呢?"面对吵闹、追逐的孩子们,我提出建议。学生商量之后,开始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5.
"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是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犹太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其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孩子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教育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三贤之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学生时以启发、追问的功夫见长.让我们先看苏格拉底与学生的一段问答.学生问苏格拉底:"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怎样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便问他:"你说一个干净人,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学生说:"肯定是脏人."苏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学生说:"是干净人."  相似文献   

17.
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叶澜教授提出来的,对课堂教学生 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见到“公认或定论”的表述。有人认为: “课堂生成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教 学目标得以达成;同时,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为教学的继续互 动和目标的再生服务。”也有人对此作了形象的解释:“当学生 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 他们归于平静?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 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储晖 《教育》2010,(3):33-35
“你会花钱吗?”“你能自由使用金钱购买你想要的东西吗?”近日《教育》旬刊记者在北京一些中小学校进行调查采访时,70%的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给出的理由大同小异:父母不给钱怎么去花?父母不同意怎么去消费呢?然而当记者询问他们有没有零花钱时,几乎90%的孩子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北京海淀区某小学任教的黄老师告诉记者,他曾调  相似文献   

19.
左小成 《班主任》2009,(7):43-48
[本期讨论的案例]现在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一天,学生甲背着书包往楼下冲,在楼道拐角处,与急着上楼的学生乙撞在一起。甲忙道歉,可乙捡起被撞破镜片的眼镜,恶狠狠地说:"对不起就完了?眼镜怎么办?"甲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竟厮打起来。请问,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我们该怎样教育他们?(西藏林芝地区高飞提供)  相似文献   

20.
当学生听不进自己的谆谆教导而苦恼时,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你是否应当反思:我们的良苦用心学生明白吗?我们的“教育要求”能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吗?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