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牡丹亭》中杜丽娘重情的认识,大家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但从剧本中杜丽娘爱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她的所谓情用“欲”来表述更加准确。她的爱情实则是由“欲”生情,她先从满足个人的本能性欲出发追求异性,后来才对满足她爱欲的对象产生爱恋的情感。作者的这种表现符合青年人的生理特点,也更加接近人类爱情心理的本源。由于社会道德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重压,杜丽娘的形象表现出梦中、鬼魂和现实中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同一形象性格的巨大反差,是封建的伦理道德造成的青年女子人格割裂的结果。在明代剧坛出现《牡丹亭》这样优秀的剧作,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在为观众和读者塑造出光彩照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同时,也同时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女性形象。在男权制社会的文化压制下,杜丽娘自身性格意识中体现出顺从的文化属性,而与她本性的自然的女性属性形成一种冲突和矛盾。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化属性与女性属性处于一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相斥亦相容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传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想、敢爱、敢死、敢生.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反封建礼教的艺术形象——杜丽娘。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汤显祖民主进步思想的体现,是反封建的“情”战胜封建的“理”的理想化身。《牡丹亭》这个剧本在中国剧坛上“家传户诵”,一直盛演不衰,同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末年爱情文学的巅峰之作,同时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杜丽娘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是处在和柳梦梅平等的地位上主动地追求爱情,杜丽娘敢于违背封建礼教加给大家闺秀的道德规范,让爱情的火焰在自己的心底熊熊燃烧,就是到了阴间也恋恋不忘自己的爱人。通过对这位富有光彩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作者从社会性别和社会伦理结构的层面,已初步呈现出女性争取人性自由的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女性,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非常曲折而且漫长的,随着封建势力的日渐衰弱,女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歌颂女性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文学作品。《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杜丽娘,就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勇敢追求爱情的例子,从她们身上体现出女性意识总体轮廓的递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荣 《文教资料》2008,(13):10-12
<牡丹亭>里,杜丽娘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也往往把注意力和赞美之辞都放在杜丽娘身上,对柳梦梅这一形象的关注,还不是很多,然而柳梦梅也不单单是一个从杜丽娘梦境中飘出来的只是为了证明杜丽娘的存在的干枯没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有平庸的一面,也有非凡的一面,他和杜丽娘共同完成了对至情的守护和对于封建礼法束缚人性的反抗.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晚明个性解放的时代,形成了强大的写"情"思潮。汤显祖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并在《牡丹亭》中把"至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杜丽娘即是汤显祖的化身,她对情的生生死死的追求其实是汤显祖对"情"的追求。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至情之人,反映出汤显祖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名于世。但此剧的命意又决不止于爱情。《牡丹亭》将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蕴于剧中 :杜丽娘就是汤显祖的化身 ,作者把生命的激情、感怀身世的浩叹 ,全部倾泻在杜丽娘身上 ,明写杜丽娘而暗喻自己。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爱情遭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心情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伦理思想颇具特色,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同政治思想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猛烈抨击;从经济关系探讨道德观念转变的必然性;主张个人的完全发展,积极要求自我解放;热烈歌颂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利益相一致.其思想主题、思想内容、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悲剧故事,阐释李、杜二人爱情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礼教的冷漠无情,以及金钱对人性的践踏。揭示这一悲剧的意义在于:醒人醒世,反映了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虚伪的封建礼教制度、金钱和私欲对人性的践踏。  相似文献   

13.
史学界对陈独秀家庭伦理思想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白点,过去的理论研究及传记学作品中虽有涉及此问题的意图,但大多是进行带有贬低意味的着墨描写,缺乏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陈独秀在批判旧的家庭礼教的同时,提倡个人本位,并主张以法制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冲破封建儒教的束缚,追求一种崭新自由的婚姻家庭生活,对中国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颂扬十娘但不该唾骂李甲,封建社会严格的门第观念,子以父纲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逼死十娘的根本因素,李甲和十娘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从李甲的“负心薄幸”更能让人体味出封建社会的罪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李甲对十娘自始至终怀有真爱;二、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着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写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类别,在不具备摄影技术的时代,写真能对人物进行传神写照,具有个性呈现的功能,特别是对封建时代的女性来说,写真是她们自我呈现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而在古代的很多戏曲作品中,写真传情成为剧情构建的重要环节,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真》一出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女性通过自我写真以呈现自我的努力。剧中的杜丽娘对爱情渴望是正常合理的人性要求,她在追寻爱情中表现了苦闷和焦虑,反映出一个少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杜丽娘的对镜顾影、对镜写真的过程,是她企图用容貌和躯体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过程,这副自画像反映了闺阁少女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自写肖像行为背后的微妙心理获得了后代很多《牡丹亭》的女性读者的理解和共鸣,那些具有浪漫情怀的青春女子都曾关注过剧中杜丽娘的自画像,甚至有人还刻意模仿,为自己在人世留下一副写真。  相似文献   

16.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就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本文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西厢记》表达的是封建的婚姻制度如何对幸福的恋人设置障碍并加以迫害,那么《牡丹亭》是写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爱情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怒沉百宝箱之前杜十娘的清醒只是一种逃离个体苦难的非清醒意识,因而其自由情感与独立休各的追求走入的是依附封建伦理纲常的死胡同;李甲的出卖使十娘的清醒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一种感性却坚定的清醒状态中达到了人性升华的理性高度,从而实现了对十娘自觉前形象的一种逆转。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杜十娘在这种清醒的杂糅状态之间产生的悲剧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代表。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禁锢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矛盾冲突,直指封建社会下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其人物形象中透露出的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立足于当下也有颇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秦可卿并非封建宗法祭坛的牺牲品,亦非风流淫荡的自焚,她是一个“心性要强”,力图通过谄媚讨好甚至不惜以付出肉体为代价,费尽心机地想抓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层,最终却被摔得粉身碎内的“野心家”。  相似文献   

20.
杜十娘是冯梦龙在"三言"中刻画的最光彩照人的悲剧形象,她身上凝聚了善良多情、聪慧机警、仗义刚烈等诸多优秀品质,却难逃投江自沉的悲剧,本文从其个人的身世命运、社会的封建礼教等方面探讨这一形象的悲剧内涵,得出杜十娘的悲剧是现实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