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家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庭伦理对于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组织的维持、个体的工作生活状态、精神风貌、道德素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道德包括家庭伦理的建设,在担任党总书记后更是多次强调要弘扬优秀的家教、家风、家训,要注重家庭建设,通过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全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本文通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思想,结合我国当代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从中窥探建设中国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途径,从而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关系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构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充分汲取儒家传统伦理精华,发扬家庭孝道伦理;确立新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有两种力量,即法律的力量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解与运用关系着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关于当代青年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传承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建道德伦理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在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德体系呼唤伦理道德从家庭走向社会,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开启人性的钥匙,家庭伦理的核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以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身”也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孔子的身体观包括在三个方面: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村社文化,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以修身为基础的家国天下思想。孔子的身体观强调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对当代物欲横飞的消费时代起着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构"忠孝"     
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中包含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条件下 ,其中也有不少观点是消极的封建性的思想糟粕 ,还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 ,批判继承 ,会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条件下,其中也有不少观点是消极的封建性的思想糟粕,还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批判继承,会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碰撞与交融:关汉卿杂剧的家庭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现存杂剧内容丰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或间接涉及了家庭关系及伦理道德,反映了家庭伦理与亲情、法律两方面的关系。家庭伦理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既出于人的自然感情,也出于社会对人的道德约束。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关剧中家庭伦理和亲情、法律产生了碰撞和交融,理性的超越和感性的升华在矛盾中达到了和谐。此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对妇女的婚姻暴力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是对家庭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的否定和破坏,给当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极坏的影响.其中,错误的和扭曲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导致婚姻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只有从立法、司法、教育和道德建设等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婚姻暴力的发生,从而依法维护家庭妇女的合法权益,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传统伦理道德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既是“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道德生活实践的呼唤。在科学分析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具体的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孝"包含着"孝亲"、"无违"等思想,在继承了西周"孝道"的思想基础上,又蕴含了对"孝"的新阐释,然而又不可超越地包含了很多封建糟粕.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儒家孝道的积极成分,剔除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推进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礼仪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礼貌、礼节,又表现为道德修养。传统礼仪中有家礼,而家礼中又以父子之礼和兄弟之礼为重,《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3.
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儒家孝道在构建和谐家庭中有着重要价值。传统孝文化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赡养父母、尊亲敬亲和谏诤。传统孝文化对建立和谐家庭、培养家庭成员博爱思想和合作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孝悌”文化是儒学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孝悌”文化形态形成的历史久远,不断得到深化,并通过饮食活动趋向日常化,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与重塑黄河三角洲民间“孝悌”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的颜值,那么孝友家风则是该村的灵魂。偏僻闭塞的村居环境、耕读为本的生活方式、同祖共宗的家族治理是孝友家风产生的文化土壤。张谷英孝友家风的核心是孝,其内容和特征有敬老尊老;以孝顺为荣,隆礼重义;以和睦为贵,崇儒重教;以经史为宝,勤俭立身;以清廉为重,诚信向善;以忠厚相沿等方面。在当今社会,孝虽然不再成为全德,但仍然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首德和元德,孝友家风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其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弘扬孝友家风,对于新时代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深入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加强家风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和道德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悌的家庭责任伦理;修己安人、仁者爱人的人际责任伦理;重义济世、敬业乐群的职业责任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伦理;民胞物与、爱惜万物的环境责任伦理等责任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这实际上是修整人的心灵秩序,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精神,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精神支撑和责任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有自己的情爱审美选择,其作品中的情爱的描写打破了长期统治中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摒弃封建文化核心——礼教,主张“忠、孝、节”奴性,扼杀个性自由。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热爱,以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的气质,带有那个地方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辰河边诗意盎然优美健康的男女爱情,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秀美别致色彩斑烂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沈从文的小说可以说是其用全付心血浇灌出来的一束束奇花异葩,充实点缀了中国现代文学艺苑,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美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影响深远,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围绕儒家孝道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孝道存在的原因,孝道的实现途径及保障机制,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意义。本文认为,此意义有三:第一,有助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第二,有助于制定富有生命力的道德规范;第三,有助于从道德层面完善赏罚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